文化課教材(高級):夫子恥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系列轉載由來:此文化課教材是正見網編輯部爲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編寫的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大紀元教育欄目編輯亦身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延續的重要性,特將全系列轉載過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 ◇◇◇ ◇◇◇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3)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冶長第五》)

【註釋】
(1)足恭:過分恭敬。「足」,音「巨」 。
(2)左丘明:魯太史,與孔子是師友之間的關係。姓左,丘明是他的字。左氏晚年失明,世稱盲左,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參考《中華百科全書》)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
(3)丘: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末期魯國 (今山東曲阜)人。

【語譯】

孔子說:「講著動聽的花言巧語,裝出令人喜愛的臉色,擺出過於謙恭的逢迎姿態,左丘明認為這樣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對別人的怨恨隱藏心裡,而表面上和人作朋友,左丘明認為這樣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研析】
《學而》篇中,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為了面子,為了私慾,為了維持表面的和好關係,而表現出口是心非、表裡不一、虛情假意,那將會腐蝕人們的正直、誠善的本性。「巧言令色足恭」和「匿怨而友其人」都是敗壞道德的,修養心性的人更應引以為恥,更應認清那些言行舉止是人心變異的產物,導致人心變異、道德敗壞的根源,就是為私為我,具體的表現有虛假不實、妒嫉怨恨,還有不知羞恥等。如果人人知恥,就不會認同、不會接受那些可恥的表現,那些可恥的表現就會被杜絕,沒有市場,這也就是自覺的維護了道德和善良的本性。

【延伸思考】

道德水平低下的社會,羞恥心也很淡薄,譬如笑貧不笑娼。許多人認為只要沒有觸犯法律,可不可恥沒有關係。想要修養心性的話,應該用法律還是較高的道德當作衡量標準呢?如果不用較高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是不是很容易隨波逐流甚至推波助瀾呢?當一個人開始能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跟上社會潮流的時候,他其實就被污染了。在道德低下的社會中成長,大家都習以為常,他很難認識到,很難有羞恥心,除非透過提升道德方面的修養。

許多不幸往往是妒嫉和怨恨造成的。人越是為私為我,道德水平會越低下,好壞善惡越難分辨,越容易認同低下的價值觀念,也容易妒嫉怨恨,漸漸走入自我封閉的無知和自作自受之中。

想一想:人應該從根本上捨棄妒嫉怨恨的心,以誠善待人接物好呢?還是抱持著妒嫉怨恨的心,加上巧言令色巨恭粉飾表面的工夫,虛情假意互相污染好呢?

【歷史故事】

行己有恥

孟子對公孫丑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但是現在很多人都不以自己的行為為恥辱,這才是真正的恥辱啊!」

公孫丑就問孟子說:「先生為什麼這麼說呢?」孟子就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齊國有一個人,他家裡有一妻一妾。他們的丈夫每次外出,就一定是酒足飯飽之後才回來。他的妻子就問他,跟他一起喝酒吃飯的是些什麼人,他每次都回答是一些有錢有勢的人的名字。他的妻子很奇怪,就跟他的妾商量說:「丈夫外出,一定要吃飽了喝足了才回來,而且說和他一起喝酒的人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可是從來也沒有什麼體面的人到家裡來。我打算跟著丈夫去看看他到底去哪裡。」

於是第二天一早,齊國人的妻子就悄悄的跟在丈夫後面,看他到底去哪裡,卻發現整個城中沒有人理會丈夫,連一個站著跟他交談的人都沒有。最後丈夫走到東城門外的墳地中間,向那些掃墓人去要飯吃。別人對待他,都是一副鄙視的神情。

他妻子回去以後,把見到的情形告訴了他的妾:「丈夫就是我們指望依靠度過一生的人啊!可是現在我們的丈夫卻是這樣。」於是兩人哭成一團,但是他們的丈夫一點也不知道。他得意洋洋的從外面回來,還繼續在妻子和小妾面前大耍威風。

恥,是儒家提出的道德底線,是人自身道德完善的起點。儒家認為人必須要有羞恥之心,只有知道什麼是恥辱之後,才能分辨清楚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才能避免做不道德的事情。而是否感到恥辱又是以道德為基準的,按照道德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才能知道什麼是恥辱並在此基礎上改進,從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1)以共(2)醫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3)者造(4)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歲終,則稽(5)其醫事,以制其食(6)。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周禮·天官塚宰下·醫師》)
  • 謝靈運曰:「天下才(1)共一石(2),曹子建(3)獨得八斗,我得一鬥,自古及(4)今共用一鬥。」(《南史·謝靈運傳》)
  •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2)。」 (《論語·公冶長第五》)
  • 王朗(1)中年以識度(2)推華歆(3)。歆蠟(4)日,嘗集子侄燕飲(5),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6)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7),去之所以更遠。」(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李世民非常欣賞魏徵如此耿直的個性,不僅赦免了他,還把他任為諫官,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力爭,從不委曲求全,雖然太宗天威震怒,他還是神色堅定,毫無懼色,而太宗也能漸漸的息怒,聆聽諫言。
  • 楚莊王蒞(1)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2)御座,而與王隱(3)曰:「有鳥止(4)南方之阜(5),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6)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7)。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8),不谷(9)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10)六,而邦大治。(《韓非子·喻老》)
  • 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3),與朋友共,敝(4)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5),無施勞 (6)。」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7)之,朋友信(8)之,少者懷(9)之。」 (《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絕對如此的標準,也沒有絕對不可如此的標準,就是依照義去衡量。」

  • 本篇是商湯伐夏桀時的誓師詞,它包含兩個層次:第一段說明要發動士眾討伐夏桀的理由,先強調「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再設問自答,交代非討夏不可的原因;第二段說明承諾和賞罰,全文層次分明,頗能打動人心。
  • 管寧(1)、華歆(2)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3)而擲去之。又嘗(4)同席(5)讀書,有乘軒冕(6)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7)出看。寧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