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在自然中學習

吳茵
【字號】    
   標籤: tags:

「媽媽,那個南瓜好大!」坐在超市購物車裏的兒子指著蔬菜架子上的一個金黃色南瓜對我說。「是呀,真的很大,寶寶知道南瓜是怎麼來的嗎?」「是超市里來的呀!」四歲的兒子理直氣壯地看著我,那神情好像在說:「你難道連這個都不知道嗎?」我心裏歎了口氣,說:「南瓜是從地裏摘下來,然後再運到超市的。」兒子怔怔地望著我,問:「什麼是地裏?」

當我幾天以後得到一個電子郵件,說柏林的一個多文化園圃有一個週末活動時,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把兒子帶上,讓他看看什麼是「地裏」,還有那些蔬菜水果又是如何從「地裏」長出來的。

這個多文化園圃在柏林烏勒河岸,星期六一大早,我推著童車,從輕軌火車站出來以後,就順著烏勒河向園圃走去。河岸不寬,也就十幾米,河水不聲不響地埋頭前行,河岸兩旁的環境也相配,樹不高,但是鬱鬱蔥蔥地連成一片,樹影裏只有一些出去買東西的人三三兩兩走過。水面平靜得像面鏡子,幾乎覺不到它在流動,時不時有幾隻鴨子打破平靜,擺動著蒲扇腳遊過來討吃的,身後留下一個扇面漣漪。

驚喜從河岸小路上就已經開始了,當第一隻鴨子出現在視野的時候,兒子已經急急地從童車裏站起身,自己往車下爬了,我默契地遞上一小塊麵包,兒子興致勃勃地開始喂起鴨子。

喂夠了,繼續趕路,忽然坐在童車裏的兒子大呼:「看呀,媽媽,那裏有一隻小蝸牛!」「一隻,兩隻,三隻,四隻……」我定睛一看,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路邊的攀援植物的葉子上,在區區幾平方分米的面積裏,居然有七隻蝸牛。我們停下來,繼續尋找著蝸牛。「媽媽,這裏是養蝸牛的地方嗎?」「呃……可能吧。」我一邊說一邊尋思,法國人吃蝸牛,應該有養蝸牛的地方,可是我到德國十二年,沒聽說過德國人吃蝸牛呀,於是急忙補上一句:「媽媽也不知道耶。」

在幾驚幾喜中,我們終於用半個小時走完了本來應該十分鐘就走完的路。進了園子的木柵欄門,我打量了一下,這是一個和任何園圃沒有什麼兩樣的地方,只是地方寬敞很多,大概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我進去的時候,裏面的活動已經開始了,二十多個人每人一把椅子,坐在園中的一個沒有種東西的坡地上,前面站著一個人正在講什麼。我剛剛聽了句,說這個園子有4000多平米,就被兒子拉著去看旁邊的蔬菜地了。

我和兒子走馬觀花地在種著各種蔬菜水果的地塊之間穿行。 「南瓜!」隨著兒子的一聲驚呼,我順著他的手望去,在一片匍匐在地上的大葉子之中赫然現出一片很大的金黃色,這個大南瓜足有一個足球那麼大。「那裏還有一個!」隨著兒子接連不斷的驚呼,我們陸陸續續發現了很多躲在綠葉下的南瓜,不只有黃色的,還有很多綠色的,個頭也都很大,離真正收穫的日子還差的很遠。

從園子裏出來的時候,已經快到中午了,兒子津津有味地吃著我給他做的三明治。下次問兒子南瓜從哪里來,他一定不會再說是超市里來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孩子很小的時候,大約兩歲左右吧,有一回走在路上,我指著路邊轎車車牌的號碼,跟他說:「0」。此後只要剛好看到「0」,就告訴他:「0」。不多久,他自己就發現了一個「0」,當然囉,我們彼此都很興奮。這是孩子識字的開始,很自然、也很好玩。
  • 小孩子要的不只是吃吃喝喝而已,他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大於感官層面。有了電視以後,孩子好像就不會玩了,每天放學回家便守著電視機,被動的接受別人灌輸給你的訊息,一旦沒有電視便茫然不知該如何打發時間。被動慣了,主動的機制生鏽了,想動也動不了了。
  • 孩子未必完全是從求知欲的角度提出各種問題的。當他有了問題,一問媽媽就得到了解決,於是感到讓母親解答比自己去思索容易,孩子的提問往往是在這種心情驅使下提出來的。因此母親對於孩子的提問,不應該像百科全書似的,機械的答覆了事。應該在啟發孩子動腦思考的同時給予回答。
  • 擁抱是一種很甜美、很溫馨的感覺,還記得曾經上過這麼一堂課,教授要教大家體會擁抱,擁抱對西方人來說是很自然而常見的事,這個課題對東方人而言,卻是很大的挑戰,樸實的民風、保守的道德觀念讓很多人不知道擁抱的滋味,教授懇切的說,擁抱是一種壓力的釋放,是一種關懷與愛的傳達,更是不可或缺的健康的資糧。
  • 初為人母,在欣喜之餘,我常問自己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留給孩子些什麼?是金錢、學問,還是……反覆地思考後,我體會到「萬貫家財也換不回一個浪蕩子」。因而,以良好的身教及親子互動去培養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就成為我當時的目標。所以,在兒子成長過程中,我雖然不算是個負責盡職的母親,但從不曾缺席,也未曾讓他當過一天的鑰匙兒;如今,兒子已長大成人,也有正當的工作,多少往事如今回憶起來還真是既慚愧又欣慰。
  • 秀鳳的女兒順利上了中部一所口碑不錯的大學,她喜悅的眉梢帶著一絲甜蜜與滿足,在這世上她是最有資格為女兒的上大學分享喜悅的,因為她在這段成長過程中確實付出了許多心血,尤其是在國中那段青澀的叛逆時期。秀鳳說:「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回憶,因為自己確實在事件中真正體會到什麼是一起成長。」秀鳳說起這段一起走過的成長路:
  • 我不後悔為孩子的付出,讓白髮生起,讓事業夭折,讓青春遠去;只因為孩子是我生命中重要的夥伴;就在要求與反省中,我也強化了自己性格中的一些弱點,在教育孩子的互動中,透過不斷的省思,讓我看到內心真實的自己,釐清了自己童年的一些陰影,也看清世事的真相與本質,我明白人與人間的緣分,明白生命的使命與意義,這一切都來自與孩子的良性互動中,
  • 我兩個小孩升小一的暑假都出國去,沒有經過正音班的洗禮,老師也把他們教得挺好的。不抱著和別人比較的心態,比較能輕鬆面對新生活,孩子成長進步與否畢竟是跟自己的過去比,而不是跟別人相比。
  • 如果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涵,如果從酒品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那麼從其對弈中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態度與性情;開學後,兒子在暑假養成的下棋習慣卻繼續下來,睡前總不忘再切磋一番。如今迎擊他的攻勢已不再像對付新手那麼得心應手,他也看出了我的優勢與缺點,因此每一盤棋都大意不得。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