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方法湊效了!小兄妹倆不再搶玩具

吳茵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小孩子學會表達自己了以後,有意思的事情也多起來了。兒子四歲,經常說出些我想不到的話。比如他說:「我愛冰淇淋!」然後美滋滋地舔一口,又得意洋洋地拍拍小肚皮:「冰淇淋也喜歡我的肚子呀!」

這世上喜歡他的肚子的東西還真不少呢,從冰淇淋到甜蛋糕,從棒棒糖到橡皮糖,只要是甜的,就沒有他不愛的,如果不限制他,他就會一直吃下去。

好在一歲半的妹妹的口味和他不一樣,妹妹天生就對這些甜東西不感興趣,蛋糕吃一點點兒就夠,棒棒糖舔一口就扔,大人再給她她就眉頭一皺,嘴一撇,頭一扭,身子使勁向後往椅子背上一靠,一副連看都不想看的模樣,如果硬塞到她的嘴裏她就表情誇張地吐出來。所以兩個孩子在吃上幾乎從來不爭,真是為父母省了很多心。

但是兩個小小孩一個屋簷下,難免有摩擦,妹妹正是好奇心重的年齡,從行動力上來說,除了高處她已經哪里都能去了,而從理解力來說,她還停留在大人說什麼都是似懂非懂的年齡,能知道大人在生氣還是高興,但是還不能把自己做的事情和大人的心情聯繫在一起,換句話說,就是在大人拉下臉來告訴她做錯了的時候,她並不能理解她的錯誤。明確地告訴她不能打哥哥,她卻因為要哥哥手裏的玩具而不斷的抓哥哥的手。

一直以來,我就在想怎麼處理兄妹倆之間的矛盾呢?姥姥的意見是,哥哥得讓著妹妹,沒什麼說的。在我和我姐姐小時候也是這樣的。小時候我還為此很得意呢,可是現在我倒要好好想想這樣到底好不好了。人們總是說,家裏最小的孩子不太會為別人著想,是不是因為哥哥姐姐們老是讓著他(她)呢?總之我覺得我小時候就沒有養成為別人著想的習慣,長大了以後赫然發現這可真是個讓人撓頭的事情。學校裏的老師,同學,工作中的同事有誰會喜歡一個不會為別人著想的自私的人呢?唉,要改變一個從小就養成的、以我為中心的習慣性思維好困難,在一個個的跟頭中,在成長的痛苦中,我才慢慢學會了為他人著想。

這樣看來,兄妹倆之間的矛盾可能正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呢。妹妹一點一點長大,哥哥也眼看著自己的玩具王國裏成長起來一個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他的玩具不再是「我的」,而是「我們的」。一歲多一點的時候,妹妹開始經常爬到哥哥面前,毫不客氣地伸出小手和比她高一大塊的哥哥搶玩具。我該怎麼辦?

鑒於妹妹還不懂事,我一開始先嘗試著和哥哥講道理,先講明白對錯:「妹妹搶玩具是不對的」,然後再開導一下,「但是妹妹還太小,不懂事呀,你可不可以先把玩具給妹妹玩兒一會兒,她一會兒就沒興趣了,然後你就可以接著玩了,是吧?」或者轉移注意力:「來,媽媽和你玩別的,你就把這個給妹妹吧,妹妹還小,不懂事,……」之後再對妹妹說:「你搶玩具不對,不可以這樣。」一邊說著一邊搖頭擺手,做出嚴肅的神情。妹妹的小臉也跟著耷拉下來了,但是手還是不放開。

一開始這個辦法幾乎不奏效,最後結果就是兩個孩子哭著抓著一個玩具不放手,而我媽媽則垂頭喪氣地坐在一邊,懷疑這個方法是不是該換換。但是不久這個方法居然奇跡般地開始生效了,有一次,我和兒子說:「你看,如果你們兩個搶,你也玩不了,還不如下次試一試,你就把玩具給妹妹玩,看看她是不是一會兒就不玩了?然後你不就可以玩了嗎?」兒子想了想,同意了。到了下次,他真的就沒有搶,而是一直緊張地盯著妹妹手裏的玩具。果不其然,妹妹玩了還不到一分鐘就扔到一邊去了,兒子趕緊跑過去,開心地抱起玩具。這已經是幾個月前的事情了。

而前幾天,兒子的鎮靜讓我大開眼界。在餐桌上,他的已經一歲半的妹妹一把把他的一塊雞蛋搶走了,兒子沒說話,眼皮都沒抬,神態自若的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我在一旁看著也沒說話,想看看他們兩個什麼表現,然後再點評一番。可能是我平時的嘮叨起作用了,妹妹拿著雞蛋,猶豫了一下,還是放回了哥哥的碗裏。哥哥淡然地說了一句:「看,她還是放回來了吧?」說著有些得意地把雞蛋送到了嘴裏。

最高興的可能就是我這個旁觀的媽媽了,在摸索著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終於有了些許成果,同時自己的耐心也隨著長了不少,大有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感覺。@*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孩子很小的時候,大約兩歲左右吧,有一回走在路上,我指著路邊轎車車牌的號碼,跟他說:「0」。此後只要剛好看到「0」,就告訴他:「0」。不多久,他自己就發現了一個「0」,當然囉,我們彼此都很興奮。這是孩子識字的開始,很自然、也很好玩。
  • 小孩子要的不只是吃吃喝喝而已,他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大於感官層面。有了電視以後,孩子好像就不會玩了,每天放學回家便守著電視機,被動的接受別人灌輸給你的訊息,一旦沒有電視便茫然不知該如何打發時間。被動慣了,主動的機制生鏽了,想動也動不了了。
  • 孩子未必完全是從求知欲的角度提出各種問題的。當他有了問題,一問媽媽就得到了解決,於是感到讓母親解答比自己去思索容易,孩子的提問往往是在這種心情驅使下提出來的。因此母親對於孩子的提問,不應該像百科全書似的,機械的答覆了事。應該在啟發孩子動腦思考的同時給予回答。
  • 擁抱是一種很甜美、很溫馨的感覺,還記得曾經上過這麼一堂課,教授要教大家體會擁抱,擁抱對西方人來說是很自然而常見的事,這個課題對東方人而言,卻是很大的挑戰,樸實的民風、保守的道德觀念讓很多人不知道擁抱的滋味,教授懇切的說,擁抱是一種壓力的釋放,是一種關懷與愛的傳達,更是不可或缺的健康的資糧。
  • 初為人母,在欣喜之餘,我常問自己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留給孩子些什麼?是金錢、學問,還是……反覆地思考後,我體會到「萬貫家財也換不回一個浪蕩子」。因而,以良好的身教及親子互動去培養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就成為我當時的目標。所以,在兒子成長過程中,我雖然不算是個負責盡職的母親,但從不曾缺席,也未曾讓他當過一天的鑰匙兒;如今,兒子已長大成人,也有正當的工作,多少往事如今回憶起來還真是既慚愧又欣慰。
  • 秀鳳的女兒順利上了中部一所口碑不錯的大學,她喜悅的眉梢帶著一絲甜蜜與滿足,在這世上她是最有資格為女兒的上大學分享喜悅的,因為她在這段成長過程中確實付出了許多心血,尤其是在國中那段青澀的叛逆時期。秀鳳說:「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回憶,因為自己確實在事件中真正體會到什麼是一起成長。」秀鳳說起這段一起走過的成長路:
  • 我不後悔為孩子的付出,讓白髮生起,讓事業夭折,讓青春遠去;只因為孩子是我生命中重要的夥伴;就在要求與反省中,我也強化了自己性格中的一些弱點,在教育孩子的互動中,透過不斷的省思,讓我看到內心真實的自己,釐清了自己童年的一些陰影,也看清世事的真相與本質,我明白人與人間的緣分,明白生命的使命與意義,這一切都來自與孩子的良性互動中,
  • 我兩個小孩升小一的暑假都出國去,沒有經過正音班的洗禮,老師也把他們教得挺好的。不抱著和別人比較的心態,比較能輕鬆面對新生活,孩子成長進步與否畢竟是跟自己的過去比,而不是跟別人相比。
  • 如果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涵,如果從酒品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那麼從其對弈中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態度與性情;開學後,兒子在暑假養成的下棋習慣卻繼續下來,睡前總不忘再切磋一番。如今迎擊他的攻勢已不再像對付新手那麼得心應手,他也看出了我的優勢與缺點,因此每一盤棋都大意不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