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穩定米價市場 日本做法可借鏡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7日電)民國97年2期稻減產,白米確實有漲價空間;問題是辛苦稻農未因此受惠,甚至直言「好到糧商」。同樣是米食國家的日本,有一套稻農、通路商、消費者三贏的產銷模式,值得借鏡。

稻米價格飆漲,辛苦耕種的稻農未露喜色,反而心痛,因為再度突顯「價格慘跌,農民承受風險;價格飆漲,盤商受惠」的產銷問題。

97年2期稻在2、3個月前開始收購,當時並未因「天然災害減產」而提高收購價,直接嘉惠農民,反而是農民承受去年原物料高漲的成本;2個月後,價格飆漲,卻是糧商受惠。

主要原因是,台灣稻農沒有能力儲存稻米,稻米離開稻田後,就流入盤商的倉庫,通路完全掌握在糧商的手中,要漲要跌,完全盤商說了算數,農民無法獲利,也苦了消費者。

反觀日本,卻能創造消費者、農民、盤商三贏的運作機制。過去日本稻米產量或流通由政府決定,2004年4月後,改為自由流通,但是日本政府有3套穩定稻米市場,同時保護稻農、賣場權益,又能讓消費者享受到合理消費的措施;不僅沒有盤商剝削,還可建立個人品牌。

在日本,稻米離開稻田後,由農協 (相當於台灣農會)收購,再送往政府機關分級,接著由農民和政府協調定價,價格確定後,農協再將糙米分裝成小包裝賣給超商或小賣場販售。

稻農也可以自備碾米設施,碾米後直接將稻米販售給超商、小賣場或是消費者,建立自己的品牌。

另外,日本為了因應糧荒,從1995年開始,進口一定數量的「儲糧」,這相當於台灣的「公糧」;不過,和台灣不同的是,在必要釋出時,日本儲糧直接賣給超商或小賣場,讓消費者受惠,而台灣卻是標售給糧商,最後利潤還是掌控在糧商手中。

日本3種銷售管道,或許不適合台灣國情,畢竟,台灣農產品主要銷售管道還是經由盤商控制,農民還是必須承擔原料上漲、滯銷的風險;但是政府可以防止盤商炒作,讓消費者受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