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危機 中國外貿總額大幅減少

【大紀元12月25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中國商務官員表示,因受外需大幅萎縮影響,今年中國外貿受到嚴重打擊,降幅巨大。鑒於「極其複雜」的外貿局勢,中共當局認為出口短期內無法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中國製造面臨空前危機。



根據美國之音的報導,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12月24日在中國全國商務會議上說,2009年,受金融危機衝擊,中國進出口全年負增長已成定局。他估計全年進出口總額接近2.2萬億美元,同比降幅約16%。



此前商務部發佈的數字顯示,中國前11個月進出口總額為1.964萬億美元,降幅17.5%,其中出口和進口降幅分別為18.8%和15.8%。



全球危機不僅令中國出口市場萎縮,同時也加劇了國際間的貿易摩擦。在這樣的環境下,享有巨大的貿易盈餘的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貿易糾紛壓力。



危機下的廣告攻勢

也是根據美國之音的報導,過去一年來,三聚氰胺毒奶粉等事件重創中國產品的國際形象。美國一些商店甚至推出「沒有中國製造的東西」招牌,讓消費者放心。

11月23日,中國在美國等地區推出電視廣告,希望打消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產品的顧慮。這段30秒的電視廣告開始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國際頻道和亞洲新聞台推出,顯示中國製造的衣服、IPOD和飛機等產品包容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強調「中國製造」產品,其實是中國與世界共同製造。

這段廣告原訂2008年在美國推出,後來推遲。有評論指出,中國產品的宣傳角度並不準確。

中國市場研究員保羅‧米德勒(Paul Midler)今年四月出版《中國拙劣製造》(Poorly Made in China)新書,揭露中國生產廠家為了追求利潤而無視產品質量的一些內幕。他對美國之音分析說,扛起海外招牌,並不說明中國產品就一定安全,因為質量安全在很多情況下完全是中國廠家的問題。

危機下的小小變化

細心的消費者或許會發現,如今在歐美市場上出售的「Made in China」的商品標籤上,大多會在前面加上一句「Designed by ××(××設計)」,簡單的幾個英文字母不僅傳遞出消費者對於中國商品質量的不信任,更表明中國的製造業仍然處於國際產業鏈的底端。

根據大陸媒體的報導,在體現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產品設計與研發環節,鮮少看到中國企業的身影,「中國製造」只是在製造上有量的優勢。

根據英國卡地夫大學教授帕特‧哈德森(Pat Hudson)在其著作《世界工廠》中對19世紀英國製造業的描述,所謂的世界工廠不僅要有量的優勢,即意味著在國際市場上佔據相當的市場份額,同時,還需「質」的突破,即領先的技術和創新能力。

該文章認為,中國製造業發展至今,無法迴避的問題是:核心技術落後、出口產品缺乏技術密集型產品以及缺乏世界級企業等等。面臨人民幣持續升值、大宗商品價格提升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依賴低成本的中國製造業不可持續。

危機下的喧囂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和歐美之間在鞋類、輪胎和鋼材等產品的貿易糾紛不斷。美國貿易代表11月22日還表示,中國2009年通過各種產業政策限制非中國產商品和外國服務提供商進入中國。



11月底,美國商務部制裁中國油井管,涉及金額約27億美元,是目前為止美國對中國最大貿易制裁案。

在之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中國製造的無縫鋼管發出出口限令,也對從中國進口的銅版紙等徵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

對此,中共高級官員表示,明年中國將積極制定實施貿易摩擦應對戰略,運用政治交涉、法律抗辯、WTO爭端解決機制等手段來增強貿易摩擦應對能力。

但是據外界的評析,單純靠外交交涉只能解決表面問題,如果中國製造的產業結構根本問題不解決,一切都是白忙。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向中購買風渦機 參議員敦停經濟復甦撥款
中國製黑心嬰兒車 傳斷指意外
法國勒阿弗爾港口查獲中國製假貨
為什麼中國的「內政」與加拿大有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