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專家:台灣企業重建可效法「倫敦模式」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莊麗存台北報導)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引發一波中小企業的倒閉潮,失業率不斷攀升,企業應如何因應金融海嘯所帶來的衝擊?台灣企業重建協會於18日在台大尊賢會館,舉辦「從全球金融海嘯看企業重建」座談會。探討金融海嘯下,對企業所帶來的衝擊與機會,企業如何因應紓困重整、投資策略等議題。

台灣企業重建協會是由具有企業與金融重建理論、政策與實務相關專長之產、官、學各界菁英所組成,現任台灣企業重建協會副理事長及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黃達業,18日上午召開座談會,並邀請台銀董事長張秀蓮、寶來金融集團副總裁葉明峯、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李勝彥、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總裁張日炎、建業法律事務所所長蔡欽源等出席。

張秀蓮認為在金融海嘯,對投資所帶來教訓,一是太仰賴過去的經驗,在長期穩定時習慣成自然,對實際情況變化不太注重,其次過度仰賴外部信用評等,對商品風險等未投入做客觀分析,經過這次金融海嘯後,必須調整投資思維及策略。在重塑投資策略方面,金融服務業應整體投資分析,從整體經濟變化到金融市場區塊變動,及對投資商品的趨勢做分析,再決定訂定投資策略。

張秀蓮表示,在未來投資時,如何強化風險管理及避險是很重要,靈活運用期貨市場、證券市場的工具、其它避險工具,適時規避金融操作風險。且金融風險部門必須超然獨立,在風險控管才能落實。

李勝彥提到,這波金融海嘯是全球性的問題,全球性金融海嘯對台灣的衝擊方面,一是需求減退、其次是各國都想增加出口,所以貿易保護主義就興起,此時要擴大出口,會受到外在環境的限制。加上台灣過去高度仰賴中國及香港市場,在中國經濟成長衰退下,台灣的出口勢必受到衝擊。

李勝彥表示,日本在2001年建立企業重建基金,在過去景氣低迷時,揮發了一定的作用,建議台灣可參酌日本相關作法,設立企業重建基金,由銀行主導,資金依金融機構逾放比來出資,符合重建條件的問題企業,企業重建基金提供相關融資、紓困方面等協助重建,有助恢復其在市場上的信用和正常營運。

張日炎認為,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下半年企業併購案件會增多,建議台灣可效法英國的「倫敦模式」建立企業紓困機,由企業的債權銀行間達成紓困共識,協助台灣企業重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