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雄:黃武山演活布袋戲新橋段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9日電)「只要還有小朋友喜歡,布袋戲的文武場樂音將再響起!」傳統布袋戲日漸式微之際,大師李天祿嫡傳弟子黃武山設法將客家文化融入布袋戲,更結合舞台劇、兒童繪本,顛覆傳統想像,以創新的跨界布袋戲走進校園,薪傳客家文化。

「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搬動百萬兵」,黃武山操弄起戲偶,音調分明地唸出常見的對白。初見黃武山,一身輕便的T恤、牛仔褲,藏不住的懇切笑容,任誰也想不到眼前這位年輕小哥竟有多年豐富的布袋戲表演經驗。拿起戲偶,信手捻來盡是戲。

本來看似無奇的布袋戲偶,一套在黃武山手上,好像忽然活了過來,時而低頭掩泣,時而老氣橫秋吆喝嚷嚷。一個不注意,戲偶從黃武山手裡躍出,往後躍翻;再吆喝一聲,又翻回到他手上。

黃武山說,他就讀莒光國小四年級時,李天祿的「亦宛然劇團」到學校教導小朋友表演布袋戲,他因為小時候看過露天戲台演出的布袋戲,覺得好玩,就加入莒光國小布袋戲偶團。沒想到一路學下來,就過了20個年頭。

回憶起學戲的經過,黃武山童心未泯地笑說,「當初只是抱著好玩的心情,而且負責教學的師父怕我們跑掉不練,都對我們很好,加上可以常常跟師父們出國表演,開心都來不及了,根本不覺得苦。」

他還記得,「師祖」李天祿每次教完戲後,都會泡茶給小朋友喝。但小朋友只喜歡喝飲料,不喜歡喝茶,久了之後,「師祖」也曉得,就會事先買好飲料,再拿出來給小朋友喝。疼愛小朋友的「師祖」,都還叫得出每一個小朋友的名字。

由於對戲劇的熱愛,黃武山後來考取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在研究所上課期間,他見識到國寶級山歌歌后賴碧霞教唱的客家大戲、採茶戲,發現用客家話念古代詩文詞曲時,「那種腔調真是很美」,所以他開始嘗試將客家的語言、音樂以及傳統故事融入布袋戲裡。

黃武山創立山宛然布袋戲團,打破以往布袋戲都以福佬話演出的慣例,嘗試用普通話、福佬話、客語、甚至是英語來呈現故事。此外,他也將客家音樂中的平版、山歌子、老山歌等客家山歌曲調納入布袋戲表演中,希望能藉由「客家布袋戲」,傳承客家文化之美。

「培養有興趣的觀眾比訓練偉大的藝師更重要!」黃武山認為,在升學主義掛帥下,要小朋友苦練布袋戲似乎不太可能,但只要他們看過、聽過台灣特有的傳統藝術,長大還有興趣,那就很好了。他說,與其栽培享譽國際的布袋戲藝師,不如培養更多小朋友喜歡布袋戲,才是傳承布袋戲的出路。

就像山宛然劇團結合兒童繪本推出的戲碼「山狗大不大」,敘述一隻從小就喜歡看星星的山狗大 (客家話:蜥蜴),與好友發願,要去台北最高的大樓看最美、最多的星星,於是歷經千山萬水來到台北,在高樓水泥中追尋夢想。此戲碼日前推出時,也廣受各地小朋友的喜愛。

除了拉近與小朋友的距離,黃武山更結合在北藝大劇場藝術研究所所學,以「跨界」、「後設劇場 (從表演中探討戲劇的種種省思)」的概念,編、演適合大學生或青少年觀看的創新戲碼。

在戲碼「女兒嫁」中,小旦戲偶不願屈從媒妁之言的婚約,與失戀的舞台劇女演員並肩而坐,以客語夾雜英文吟誦莎翁劇作中的經典對白;小生不愛小旦,卻與向來是傳統劇本中充當綠葉的丑角,一見鍾情。這些創新演出,不僅打破戲劇疆界,顛覆觀眾的想像,也讓布袋戲走向觀眾,讓觀者與演者重新思考戲劇的意義及可能。

如同「女兒嫁」最終一幕,舞台劇演員離場,偶師將小旦戲偶擱在台上,留下傳統戲劇該何去何從的感傷。

不過,對於傳統布袋戲的未來,黃武山並不擔心,他認為,只要傳統布袋戲一天還有觀眾,就一天還有掌聲與喝采。就像他在小朋友身上看到的喜悅,只要有小朋友喜歡布袋戲,布袋戲彩樓後方的文武場樂音將再緩緩響起!980509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李健光台北29日電)「50分鐘後來拿鞋子」,呂清柚拿起鞋子仔細評估後,精準說出取鞋時間。修鞋27年,他從鞋店店長、路邊攤小老闆,到擁有15家加盟修鞋連鎖店,靠著細膩功夫成為「修鞋達人」。
  •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30日電)靠著電玩起家賺大錢,之後為了孩子的未來金盆洗手,國小畢業的王三華憑著「只要肯做牛,不怕沒田犁」的精神,打造現代的阿里山傳奇,山中博士、生態達人的稱號不脛而走,更榮獲交通部97年優良觀光產業從業人員的殊榮。
  • 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裡,一幅生動的手繪戲院帆布看板,總能撩撥起人們走進戲院的慾望。隨著科技進步,這門手藝逐漸失傳,但是63歲的謝森山至今堅守崗位,仍用畫筆留下明星影像,吸引觀影人潮,也見證台灣近代影史與戲院興衰。
  •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1日電)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裡,一幅生動的手繪戲院帆布看板,總能撩撥起人們走進戲院的慾望。隨著科技進步,這門手藝逐漸失傳,但是63歲的謝森山至今堅守崗位,仍用畫筆留下明星影像,吸引觀影人潮,也見證台灣近代影史與戲院興衰。
  • (中央社記者孫承武台北2日電)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描述一個男人出生時80歲,外貌卻隨時間愈來愈年輕。罹患罕見疾病尼曼匹克症的巫以欣、巫以諾姐弟,希望能像電影主角班傑明一樣,相信只是自己生命的歷程和別人顛倒而已。
  • 86歲老榮民尹殿甲解甲歸田多年,關心弱勢族群,25年來慷慨解囊,捐款累積新台幣700多萬元,濟助弱勢。如此無私奉獻的愛心,連總統馬英九都深受感動。
  • (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4日電)單親媽媽張家紘失婚後獨自扶養2個小孩,找工作處處碰壁。進入台北市環保局服務後,從清潔隊員做起,憑著自己努力,成了環保局首位女性垃圾車駕駛,在男性為主的工作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5日電)年近七旬的陳茂祥不僅用心欣賞柴山之美,更以實際行動做環保,20年來始終以背包、背心與短褲的標準配備,默默為高雄市的瑰寶─柴山盡一份心力,「垃圾班長」的名號不脛而走。
  •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6日電)「原以為耕作很容易,沒想到一天下來,雙腿竟然抖個不停無法站直。」身為長子的花蓮縣玉里鎮子弟彭鏡興,從台北返鄉傳承衣缽從事農耕,歷經25年的考驗,終於種出經典好米。
  •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7日電)南投賽德克族部落裡,像陳秀花這樣3、40歲的年輕一輩婦女,還能堅持以傳統織布機織布,已是鳳毛麟角。更難能可貴的是,她以傳統為本,運用巧思創意賦予原鄉織品時尚化,還開創了賽德克手工編織工藝的新視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