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得見有恆者,斯可矣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2)者,斯可矣。亡(3)而為有,虛而為盈,約(4)而為泰(5),難乎有恆矣。」

【註釋】
(1)斯:就。
(2)恆:指恆心。
(3)亡:通「無」,讀音亦作「無」。
(4)約:窮困。
(5)泰:奢侈。

【語譯】
孔子說:「聖人,我是沒機會看到了,能夠看到君子,也就不錯了。」孔子又說:「善人,我是沒機會見到了,能見到有恆心的人,也就不錯了。明明沒有卻裝作有,明明空虛卻裝作充實,明明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要做到有恆,是多麼困難啊!」

【研析】
在春秋末期,社會處於「禮崩樂壞」的背景下,孔子似乎感到絕望,他認為在那樣的時代下,難以找到他理想中的「聖人」、「善人」,而那些「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卻比比皆是。因此,孔子退而求其次,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若能看到「君子」、「有恆者」,也就心滿意足了。所謂「時窮節乃見」,更顯出「堅持」敦品力學、走正路的人是多麼難能可貴啊!

【延伸思考】
1、什麼叫做「打腫臉充胖子」?此語和本章中哪一段話意涵相符?
2、作一位有恆心與誠心的人為什麼不容易?又如何鍛煉自己的恆心與誠心?

* * *
【相關資料】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村外有口又髒又臭的污泥塘,人們找來一些花木種下去,想把這兒的面貌改變一下。可是這些花木的根部都被污泥粘住,展不開,不但沒栽活,連根都爛掉了。

許多花木都說:「這鬼泥塘,全是腐臭的爛泥,根一被粘住,就沒命了。」後來有人找來荷藕種下去。周邊的花木都說:「這荷藕白嫩嫩的,看上去這麼脆弱,怎麼能在這個地方活下? 」過不多久,奇跡出現了。荷藕上長出了莖,及圓圓的、碧綠碧綠的荷葉。後來,開起了各種顏色的荷花,白的、粉紅的,亭亭玉立,還發出了一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引得行人嘖嘖稱羨,駐足觀賞。雖然荷藕雖被污泥團團圍著,本身還是清白的。花木們都愕然了。

【課後作業】

請說說自己看完此寓言故事後的感想。

(引導:生活環境固然重要,但內在的本質更為重要。唯有潔身自重,保持本性的純善,才能不被惡劣環境的污染,仍能自在地開出鮮花來。)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新法已經準備就緒,還沒有公佈,恐怕百姓不相信,於是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他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移動。又宣佈說:「能把木頭移動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它移動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接著就頒布了新法。
  •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城東門的守門人。魏公子吳忌知道了,前去問候,要送給他一份厚禮。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來修養品德,堅持操守,終究不能因我守城門貧困的緣故,而接受公子的厚禮。」公子於是就大擺酒席,宴飲賓客。

  • 迷惑是由於執著和慾望造成的,去掉執著和慾望就是在提高道德素養,就是在從迷惑、黑暗中跳脫出來,學習更高的道理,按照道理衡量、歸正、要求自己達到更高的道德標準,就能去掉執著和慾望,就能破迷而變得理智,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困境、問題。
  • 春秋時代,有一年山戎國入侵燕國,管仲和隰朋跟隨齊桓公發兵援救燕國,並攻下了山戎國的都城。山戎國節節敗退,就向孤竹國求助,不幸,又被齊軍打敗。於是,孤竹國王便設計派一個大元帥向齊軍詐降,在取得齊桓公信任後,就趁機把齊軍引到迷谷。
  • 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 孔子說:「行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願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 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捲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 雖有天下易生(1)之物也, 一日暴(2)之,十日寒(3)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