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與其不孫也,寧固。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4111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註釋】
(1)孫:同「遜」,恭順。不孫,即不謙遜,驕傲自大。
(2)固:簡陋、鄙陋。這裡是寒酸的意思。

【語譯】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變得驕傲,節儉了就會流於固陋。與其驕傲自大,我寧可寒酸固陋。」

【研析】
春秋時代各諸侯、大夫等都極為奢侈豪華,他們的生活享樂標準和禮儀規模都與周天子沒有區別,這在孔子看來,都是越禮、違禮的行為。所謂兩害相全取其輕。儘管節儉容易讓人感到固陋,但固陋在己,不遜則凌人。孔子重仁道,不遜之失更大。故與其越禮,則寧可寒酸,以維護禮的尊嚴。而且古人言:「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出自《左傳》。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由此,更可知二者之間該如何取捨了。

【延伸思考】
1、你有節儉的美德嗎?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儉約」?
2、你覺得生活中做到「儉約」有什麼好處?但是「過猶不及」,該如何恰如其分體現「儉」的美德呢?請舉例說明。

* * *
【相關資料】

節儉的故事

從前李文靖公擔任宰相時,在封丘門內修築住宅,廳堂前面僅僅能夠讓一匹馬轉個身。有人說它太狹窄,李文靖公笑笑說:「住宅是要傳給子孫的,這裡作為我當宰相的廳堂,確實是狹窄,但是作為當太祝、奉禮等官職時的廳堂,已經夠寬敞了。」

參政魯公當諫官時,真宗派人緊急召見他,後來在酒館裡找到他。魯公入宮以後,真宗問他從哪裡來,他如實回答。皇上說:「你擔任的官職屬於清望官,為什麼在酒館裡喝酒?」他回答說:「小臣家裡貧寒,客人來了沒有餐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館請客人喝酒。」皇上因為魯公沒有隱瞞,越發尊重他。

張文節當宰相時,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當河陽節度判官時一樣,親近的人有的勸他說:「您現在領取的俸祿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卻像這樣節儉,您雖然自己知道自己確實是清廉節儉,但是外人對您很有譏評,說您如同公孫弘蓋布被子那樣矯情作偽,您應該稍稍隨從眾人的習慣做法才好。」

張文節公歎息說:「我今天的俸祿這樣多,即使全家穿綢緞的衣服,吃珍貴的飲食,還怕不能做到嗎?但是人們的常情,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裡的人習慣於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到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淨盡而弄到饑寒無依,不如不論我是否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準都像現在一樣呢?」

【原文】
昔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參政魯公為諫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於酒家。既入,問其所來,以實對。上曰:「卿為清望官,奈何飲於酒肆?」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餚、果,故就酒家觴之。」上以無隱,益重之。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公歎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常如一日乎?

(摘錄自 司馬光《訓儉示康》)

【課後作業】
1、上述故事提到的人物有哪些共同的特色?
(提示:位居高官卻同時具有儉約的美德,更令人景仰。)
2、有人因為奢侈無度以致招來禍事,請你舉古今中外的事例說明。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村外有口又髒又臭的污泥塘,人們找來一些花木種下去,想把這兒的面貌改變一下。可是這些花木的根部都被污泥粘住,展不開,不但沒栽活,連根都爛掉了。
  • 一天,孔子在家閒坐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孔鯉感歎的說:「君子是不可以不學習的,與人會面不可以不修飾,不修飾儀容就會顯的不整潔,儀容不整潔就顯的對人不尊重,對人不尊重等於失禮,失禮就不能自立於世。那些站在遠處就顯的光彩照人的,是修飾的有整潔儀容的人;與人接近而讓人心中洞明的,是擁有淵博學問的人。」
  • 小孩生下來大腦裡的思想像白紙一般,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小孩變壞了,這是不是也反映社會的問題?在社會亂象中,該如何教小孩多為別人著想、善待別人?該如何教小孩正確看待社會或媒體亂象中的訊息和言行?
  • 「聞」者出名,往往只是追求美名而不懂修心養性;「達」者明理,明白為何要修心養性,講的是名副其實,表裡如一。「達」者還能明辨世人求名求利者、狂妄自大者多,因此會要求自己謙恭待人、修心養性。「聞」者看重的是身外之物,隨波逐流,追求美名、權力地位,這恰恰是不明事理,不「達」。因此,博得虛名的人,往往是那些空有其表、汲汲營營、講究現實的人。
  • 陳太丘(1)與友期行(2),期日中(3),過中不至,太丘捨(4)去,去後乃至。元方(5)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6)在不?(7)」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8)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9)之。元方入門不顧(10)。(出自《世說新語·方正第五》)
  • 新法已經準備就緒,還沒有公佈,恐怕百姓不相信,於是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他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移動。又宣佈說:「能把木頭移動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它移動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接著就頒布了新法。
  •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城東門的守門人。魏公子吳忌知道了,前去問候,要送給他一份厚禮。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來修養品德,堅持操守,終究不能因我守城門貧困的緣故,而接受公子的厚禮。」公子於是就大擺酒席,宴飲賓客。

  • 迷惑是由於執著和慾望造成的,去掉執著和慾望就是在提高道德素養,就是在從迷惑、黑暗中跳脫出來,學習更高的道理,按照道理衡量、歸正、要求自己達到更高的道德標準,就能去掉執著和慾望,就能破迷而變得理智,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困境、問題。
  • 春秋時代,有一年山戎國入侵燕國,管仲和隰朋跟隨齊桓公發兵援救燕國,並攻下了山戎國的都城。山戎國節節敗退,就向孤竹國求助,不幸,又被齊軍打敗。於是,孤竹國王便設計派一個大元帥向齊軍詐降,在取得齊桓公信任後,就趁機把齊軍引到迷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