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16):培養內在成長

第10招-內在成長遠比外在獎勵好處多
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行為改變技術中的「削弱技術」已經明白揭櫫這個定理:任何行為一旦不再被增強,最後該行為勢必消失。運用外在獎勵去增強某行為,一旦增強物消失,所被增強的行為最終歸於消失。這點意味著:運用增強物去養成或維持某一行為,勢必要設法讓增強物永續存在。

父母實際的管教經驗也明顯看出:兒童的胃口會隨著年齡及接受增強物的經驗而加大。到最後兒童的要求,會使父母不堪負荷。不斷上演討價還價的場面。甚至更進一步轉移焦點(使兒童只注意增強物的有無與大小),失去向上追求成功的動機。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歸因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時,比較研究三組兒童:在(1)完全沒有增強物(2)少許增強物(3)巨大增強物等三種不同情況下,去從事無聊而重複的工作。結果顯示:在完全沒有增強物之情況下,去從事無聊的工作的那一組兒童,會主動創造、發明工作的趣味性。本研究顯示:外在增強物會阻礙兒童發展自動自發、努力工作的動機與興趣。

成就動機找來自內在比較。內在比較包括:

(1)現在我和過去我的比較,比較結果可以顯現「進步」,進步則是繼續奮鬥的最大動力,它可以培養兒童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動機。換另一種說法,它可使兒童感覺能力十足,而自動自發繼續向上努力。

(2)現在我和設定的未來的目標比較。當兒童不斷達成自設的、小的短期目標時,兒童的「求成動機」(motive to success)會因而被激發。自我效能動機及求成動機是促使兒童努力向上的動力。也是兒童遭遇挫折時,對抗灰心喪志情緒的最佳憑藉。

科學實驗證明:有機體遭遇連續性挫折,會導致習得性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也就是說:當人或動物認知到:他再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時,他便會放棄所有的努力。兒童若遭遇下列情況有可能產生無助感症候群:

1、父母對子女持高標準的要求,致使子女永遠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水準。

2、父母不斷地拿左鄰右舍有傑出表現的同學來與自己的子女比較,致使子女永遠贏不過他人。

3、兄弟姊妹中有極為傑出的人,父母又以他為標竿來與其他子女相互比較,造成其他的子女相形見絀。

4、有些兒童處在文化不利的家庭、破碎家庭、低社經水平的家庭造成低成就,當兒童年級愈高時,低成就對學業的影響越大,挫折會越多。

上述環境的兒童本身學習能力並無問題,但由於環境製造不斷的挫折,最後會導致無助感症候群。要擺脫無助感症候群的惡夢,只有教導兒童學習內在比較,以重新培養其成就動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吹毛求疵是父母管教子女最容易犯的錯誤。愛之深、責之切是一般父母的心情。父母們常恐懼孩子成長過程中,學壞了任何一點點不好的行為,會貽害終生。因此,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常常是無微不至的批評。但是其子女每日醒來,則需面對永無止境的責罵。
  • 讚美是一項藝術,讚美不當,不僅得不到讚美的功效,而且會造成負面的效果。因為讚美有排他性。當老師某位正確回答問題的同學很聰明時,這位老師很可能同時傷害那些答錯的同學(很笨)。
  • 讚美要有功效第一件事就是要讓被讚美的人覺得你的讚美是真實的,絕對不是奉承阿諛。 下列幾項要點可使妳的讚美更加真實:
  • 管教孩子的過程,批評對孩子的傷害比身體的體罰還可怕。老師或父母只要不是虐待孩子或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理性地,打打屁股或手心,這是教導孩子分清是非的教育手段。批評若不適當會傷及孩子的心造成永難去除的烙痕。
  • 許多行為或事情常常是無法改變的,針對這些行為加以指責,於事無補卻又有副作用:一者破壞了雙方(親子、師生)的關係,再者又加深對對方的傷害。批評的目的是要受批評的人改善其行為。批評者若不明確指出你一行為應該改善,受批評者將不知道何種行為應該改善。
  • 批評的壞處不勝枚舉,管教子女如能避開批評、責罵,最好就避開之,以減少它的副作用。但是,你的子女無可避免會有諸多不合常規、要求、道德、風俗等的行為,必須予以指導修正。
  • 不論孩子是干擾了你的行動或生活起居,或影響你的名譽,你都應該勇敢說出你的委屈,父母不能對此類行為保持沉默,或忍辱求全。我的訊息除了可以有效改正兒童的行為外,我的訊息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人際關係,若能熟習運用,不但可為自己爭取到受害權益,又可保住原來良好的人際關係。
  • (大紀元記者秦飛編譯報導)美國兒科學會(AAP)敦促醫生,就校園霸凌和青少年約會暴力問題,扮演積極的角色,提醒家長關注此問題並事先預防之。專家建議教導孩子辨識霸凌行為及其解決方法,並且修正青少年錯誤的性別觀念,學習兩性互重。
  • 挫折是人生常事,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真相是一連串挫折後,一次成功,接踵而至的又是一連串的挫折。更悲慘的是學校教育不斷鼓勵孩子追求成功,卻殊少教導孩子應付挫折。因此父母或老師想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首要之途便是教導孩子應付挫折的技巧。底下是具體的教導孩子應付挫折的技巧:
  • 如果要讓失敗的傷害減低到最小的程度,便是學習對失敗的事實加以描述,避免加上一些荒謬的想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