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風雨飄搖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鴟鴞(1)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2)子之閔(3)斯。迨(4)天之未陰雨,徹(5)彼桑土(6),綢繆(7)牖戶(8)。今女下民(9),或敢侮予?予手拮据(10),予所捋(11)荼(12)。予所蓄租(13),予口卒瘏(14),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譙譙(15),予尾翛翛(16),予室翹翹(17)。風雨所漂搖,予維(18)音嘵嘵(19)!(《詩經·豳風·鴟鴞》)

【批注】
(1)鴟鴞:音吃、蕭,一種頭大、嘴短而彎,和貓頭鷹相似的鳥類。
(2)鬻:音育,養育。
(3)閔:音敏,憐憫。
(4)迨:音代,趁著。
(5)徹:通撤,剝取。
(6)桑土:桑樹根。
(7)綢繆:音愁、謀,緊密的纏繞,這裡指修補使其堅固。
(8)牖戶:牖,音友,指窗戶;戶指門。這裡指鳥巢。
(9)下民:指人類,因鳥巢在樹上。
(10)拮据:音節、居,這裡指因辛勤操持致腳爪受傷。
(11)捋:音肋,大把的摘取。
(12)荼:音圖,指茅草、蘆葦的白花。
(13)蓄租:積存乾草。租,通苴,即草。
(14)卒瘏:因過度勞累而生病。瘏,音突。
(15)譙譙:音喬喬,指羽毛疏落貌。
(16)翛翛:音蕭瀟,指羽毛乾枯無光澤貌。
(17)翹翹:音喬喬,危險。形容鳥巢搖搖欲墜。
(18)維:只有。
(19)嘵嘵:音蕭蕭,指因恐懼而驚叫。

【故事闡述】

商朝末年,紂王日益昏庸暴虐,荒廢朝政。周武王見時機成熟,便在弟弟周公旦的幫助下,於牧野一戰將商紂消滅,並建立了周朝。周武王逝世後,便由他的兒子誦繼位,就是周成王。

由於當時成王年幼,而周朝又剛剛平定天下,周公怕諸侯不服叛亂,就輔佐周成王治理國事。這時成王的其它叔父,管叔和蔡叔等兄弟懷疑周公別有用心。於是,他們到處散播周公有野心想謀奪王位的不實消息,並乘機聯合商紂之子武庚一起興亂造反,背叛周朝。

後來周公奉成王的命令,領兵討伐叛亂,前後共三年時間才徹底平息動亂,誅殺武庚和管叔,放逐蔡叔。周公代理成王處理國政七年後,見朝政日益鞏固,而成王也長大,可以治理國家大事了,他就把政權歸還給成王,自己回到臣子的職位上去了。

據《尚書·金滕篇》記載,周公平定管、蔡叔及武庚之亂後,便作了《鴟鴞》這首詩,贈送給成王。詩中周公以一隻失去愛子仍努力築巢的哀傷母鳥,來自喻自己鞠躬盡瘁忠心周王朝的苦心:「鴟鴞啊鴟鴞,你已經抓走我的孩子,不要再來破壞我的窩,辛苦勤勞把心盡,養育幼子我累病了。趁著老天還沒下雨時,我剝取桑根的皮,把窩裡空隙的地方纏補牢固。現在樹下的人們,有誰還敢把我欺侮?為摘取茅草花墊巢,我的腳爪早已疲憊,為積聚儲存乾草,我的嘴角也磨破了,可是我的窩還沒修築好。我的羽毛凌亂稀疏,我的尾巴乾枯無光澤,我的窩在危險的樹梢上搖晃。它在風吹雨打中飄蕩,我只能恐懼而無助的大聲驚叫!」

後來就將「風雨所漂搖」,簡化為「風雨飄搖」這句成語。原指樹梢上的鳥巢在風吹雨打中飄蕩,引申為比喻情況或局勢動盪,極不穩定。

【討論】
(1)周武王為什麼要攻打商紂?在那裡大敗商紂?
(2)管叔和蔡叔等人為什麼要背叛周朝?
(3)《鴟鴞》這首詩中還可以找出哪個成語?

參考答案:未雨綢繆

【造句練習】
例:當國家處於風雨飄搖,動亂不安時,人民更要團結一致為國效命。
例:已經成熟的果實,如果不採收,最容易在風雨飄搖中被打落。

【相似成語】
搖搖欲墜;搖搖欲倒

【課後時間】
除了「風雨飄搖」外,試著找出另外兩個和周公有關的成語。

參考答案:
「夢周公」、「握發吐哺」。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顏斶是戰國時代齊國的一位賢士,他為人淡泊名利,不但博學多聞,品德高尚,他的起居生活更是簡樸。

  • 鄭玄(1)欲注《春秋傳》(2),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3)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4);聽君向言(5),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6)。(《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 霍諝,東漢人,從小就顯露不凡的才氣,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十五歲那年,有人誣告他的舅舅宋光,說他擅自更改皇帝的詔書,於是被捕入獄,在牢中遭到嚴厲的審問拷打。
  • 在晉朝時,江南有一位博學多才且擅於雄辯的名士,名叫夏統。有一次,他到京師辦事,當時有個太尉賈充,早已聽說夏統是很有學問的人,不僅很賞識他,還想要籠絡夏統,藉以壯大自己的勢力,於是就親自去拜訪夏統。
  •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1),膚受之愬(2),不行(3)焉,可謂明(4)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5)也已矣。」 (《論語·顏淵第十二》)
  • 王戎七歲時,曾經有一次與一群小孩在一起玩遊戲,看到路邊的李樹果實纍纍,壓彎了樹枝。那群小孩爭相跑去摘,只有王戎站著不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李樹長在道路旁還能有這麼多的果實,可見這李子一定是苦的。」採來一嘗,果真如此。
  • 本文描寫信陵君不顧個人安危,不謀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竊符救趙」的歷史大業。如果「竊符救趙」這一出大戲,為人們所稱頌的話;那麼,門役侯嬴則是這齣戲的幕後導演。他洞察、分析局勢的能力更令人欽佩。因為如果沒有他的良策,信陵君可能也無法完成救趙的任務。
  • 淳於髡是齊國人。見識廣博,又善於記憶,學術上不專主一家之言。從他勸說君王的言談中看,他似乎仰慕晏嬰的為人,然而實際上他擅長察言觀色,揣摩人的心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