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關節
不少民眾有長期肩頸痠痛、腰痠背痛等問題,因此前往醫院求助的患者比例節節上升,其中又以20~50歲的上班族族群為多。通常在經過醫師問診與理學檢查,以及排除其他可能的器質性問題後,多數被診斷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類風濕關節炎屬於免疫異常疾病之一,發生率約0.3%。在現今醫學上,儘管相關研究百花齊放,但仍未真正找到可以完全根治的醫療方式。也因為如此,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不僅必須在生理上適應此疾病所帶來的不適,在心理上也必須承受接踵而來的精神壓力。
45歲男性,平時喜歡喝酒,35歲時常常雙膝疼痛,診斷為痛風,45歲時仍然雙膝疼痛合併雙手手指關節僵硬,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50歲時雙膝疼痛不良於行,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且雙手關節變形腫脹,握力變差,行走不方便,最後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芋頭為芋的地下塊莖,它所含的膳食纖維約為米飯的四倍,可謂是澱粉類的蔬菜。不僅如此,它還具有藥用療效。芋頭為芋的地下塊莖,它所含的膳食纖維約為米飯的四倍,可謂是澱粉類的蔬菜。不僅如此,它還具有藥用療效。 在明朝《本草綱目》記載,它具有破宿血、去死肌的功效。而在現代研究發現,芋頭內所含的非澱粉性多醣體(TPS),在適當的濃度下可以提升T淋巴細胞、NK細胞的...
很多曾為骨關節炎所苦的人最終是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應用自然止痛法找到了解脫之道。本文介紹美國自然療法專家喬許‧艾克斯(Josh Axe)博士歸納的關節炎七大自然療法。
薑黃素,是薑黃的主要成分。在許多研究已經發現,薑黃具有抗發炎、抗腫瘤、抗動脈粥狀硬化等效用。再加上薑黃屬天然草藥,毒性較低,因而使用上更受到民眾的青睞。
肌肉痙攣(俗稱抽筋)不只是運動員才會遇到的問題,其原因多種多樣,包括脫水、供血不足、神經壓迫、鹽分流失以及缺礦物質(如鈣、鉀)等。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肌肉塊會縮小,也很容易拉伸過度而發生抽筋,讓人疼痛難忍、動彈不得,又無計可施。好消息是,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拿自己做實驗,研究出了快速緩解抽筋的妙招:喝辣味飲料。
疼痛根本上是一種心理現象。專注於痛感的知覺本身,已經導致了阿片類藥物濫用問題。在解決疼痛問題上,我們一直走錯了路。其實,有一些特別的方法可以鎮靜神經系統,抑制大腦和脊髓對疼痛的傳遞。經常使用這些方法來減輕疼痛和因此而來的壓力,可以和藥物一樣有效。
從神經學的概念來講,我們的腦裡有一個總感覺區(在中央後回那個地方),其中有一個專門管下肢的地方,再下來管上肢,管頭面等等這些地方。也許截肢了以後,這個地方留有疼痛、麻或什麼信號,他就會感覺那個地方在麻、在痛,就是神經的一種暫時的記憶。
據健保署統計顯示,全台骨折人口5年漲一成,103年度全年骨折就診人數飆破67.5萬,其中50歲以下骨折就醫人數更高達30萬。一 名OL爬樓梯上樓,重心不穩踩空拐到腳,就醫後竟發現骨折。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說,骨鬆性骨折並非老年人的專利,民眾除應重視補鈣存骨本,增加柔 軟度、平衡感、肌力等預防性的「止跌」對策才是鞏固行動力的要點。
47歲楊姓男子30年前因車禍導致左腿遠端股骨粉碎性骨折,造成左右腿長短不一,醫師使用導航系統為他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不僅長短腳完全矯正,膝關節的活動度也大幅進步。
根據今天公布的1項研究,不用處方箋的常見止痛藥「撲熱息痛」(paracetamol),在治療骨關節炎方面沒有效果。
不抽煙的諸多理由現在又增加了一個:學術理療醫師協會(AAP)近期在美國加州召開的年會上,有關學者發布一項研究結果:吸煙會使退變性椎間盤疾病(DDD)更加惡化。
扭傷穴:就是手三里穴,手肘彎曲,肘尖端往手腕方向下三寸,約四橫指的距離,也就是曲池穴下二寸,肌肉鼓起來的地方,按壓穴位,會有酸脹的感覺。此穴具有消炎作用,能減輕各部位的神經痛;疏筋活絡,讓氣集中到受傷部位;增加免疫系統的抵抗作用,加強滲出物的吸收,能減輕炎症反應。腫脹厲害者,建議再加按手腕上的養老穴,以促進腫脹物質的代謝吸收。
扯肘症又名褓姆肘,指的是肘關節處的環狀韌帶脫離原本位置而卡進關節內,會造成疼痛而不敢移動患肢。父母牽孩子的手走路、孩子快跌倒時父母本能地用手拉住不讓他跌下去,或是穿衣服時要把手拉出袖子,此時就可能發生扯肘症;玩遊戲時抓著孩子的手把他吊起來等情況,若是不慎用力過猛,也可能造成扯肘症。
南部地區冬季早晚溫差大,筋骨及關節疼痛舊疾容易復發,中醫師建議民眾可以中藥材泡熱水後泡腳,搭配內服中藥及針灸等療法,加速復原。
多數人都有過失眠的經驗,它會影響你的情緒、睡眠及生活。衛福部食藥署推估,台灣今年約有117萬6千人曾因失眠問題而服用鎮靜安眠藥,醫師提醒,小心重複吃藥或吃過量,恐提高跌倒、髖骨骨折風險。
健康小百科 88歲羅姓老翁跌倒造成腰部疼痛卻不願就醫,過了2週連翻身都沒辦法,到醫院檢查後確定是第1腰椎骨折。醫師為他進行第1、2脊椎灌漿成型手術,住院1週即返家。
台中市一名從事美容美髮業20多年的女性,常常出現雙手麻痛症狀,就醫後診斷是職業性腕隧道症候群作祟。
晨間身體僵硬、下背痛,小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50多歲的楊先生,20多歲就開始晨僵下背痛,求助骨科找不到原因,身高硬生生從171公分縮水了22公分,長期下來脖子還僵硬到無法轉頭。最新調查發現,四成四患者到骨科就醫,恐延誤治療,醫師表示,頸椎持續發炎,關節逐漸黏貼在一起,就會越來越矮。
民眾滑手機的畫面到處可見,但是,醫師提醒,經常或過度滑手機,小心罹患扳機指或腕隧道症候群。
青春期精力充沛,容易因運動發生膝蓋、腳踝等關節受傷!如16歲以下青少兒童,關節處持續6週紅腫硬痛,症狀未改善,不要當成運動傷害,可能是兒童特發性關節炎(JIA),立即找兒童過敏氣喘風溼科診治。值得注意的是,JIA也會合併葡萄膜炎,早期沒有任何不適或是症狀,一旦視力不佳或疼痛時,已經很嚴重,甚至會造成失明。
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無明顯症狀,一般多疏於預防,患者若不慎跌倒,可能脊椎或髖部骨折,嚴重者引起失能、生活無法自理。
一名年約七十多歲的女性,因宗教因素長期吃素,且缺乏戶外運動,一日在浴室滑倒之後就倒地不起。就醫後發現手、腳共三處都是複雜的粉碎性骨折,安排骨質密度檢查,發現達到了負三個標準差,已經是「嚴重骨質疏鬆」的等級。不僅要接受手術的皮肉之痛,骨折癒合後還有冗長的復健之路,甚至未來可能需長期坐輪椅,生活無法自理。
長期服用類固醇,小心骨質疏鬆。苗栗一名男子長期腰痛就醫診斷出脊椎呈現壓迫性骨折,醫詢問病史發現他因罹患慢性肺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造成骨頭代謝異常、骨質疏鬆。
椎間盤突出造成酸痛無力很惱人,成大醫院斗六分院今天指出,現在有了微創內視鏡切除新療法,「術到病除」恢復快。
身材微胖的四十三歲男性,從事搬運工作。兩年前曾有下背痛合併左側坐骨神經痛, 疼痛感從臀部延伸至小腿肚,因嚴重度僅介於輕度至中度間,經過適當休息、復健與藥物治療後痊癒。約兩週前一次搬重物時「閃到腰」上述症狀不斷加重,除了疼痛有時候還合併麻、抽筋等症狀出現。
國內研究顯示睡眠障礙者的骨鬆發生率,是一夜好眠者的2.44倍,國際研究發現長期上夜班的骨鬆風險提高1.37倍,學者認為原因出在褪黑激素等內分泌失調。
骨質疏鬆症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無聲無息地困擾許多中老年婦女。近期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台灣19歲以上女性高達98%每日鈣質攝取不足,未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一半。振興醫院骨科醫師朱唯廉說,過35歲後,骨質每年會如沙漏般無聲無息地流失1%。補充鈣質除了可以從日常生活飲食中攝取外,也應搭配鈣片,以加強每日鈣質攝取量。
已經治療骨鬆,為什麼還會骨折?面對許多患者的疑問,8家醫學實測194位患者後發現,近9成維生素D3不足,這會影響到鈣質吸收及骨鬆療效。
共有約 537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週三(4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一攬子援助計劃,包括禁止或剝離TikTok法案。時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正在中國訪問,國務院發言人回應了關於TikTok法案生效是否改變布林肯和北京會談立場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