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陈奎德所着《煮酒论思潮》写的序(摘要)

余英时:大陆当前思潮的发展

余英时

人气 13
标签:

自七零年末以来大陆的思想和文化界开始有松动的迹象。进入八十年代官方意识形态显然已失去了号召力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了著名的“文化热”。这般热流和民主运动互相支援,互相激荡,直到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门屠杀才告一段落。经过一两年的沉寂之后,大陆的思想和文化界又再度发言了。一九九三年以来,种种新思潮随着大批新兴的刊物和丛书而出现,以致陈奎德要用“迎接新诸子时代”的标题来描述这一现象。这可以说是大陆对外开放以后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由于它刚刚开始,我们一时不易看出来其最后的趋向,不过与第一阶段相比,这一期的思潮在外缘条件上有两点最显着的不同。
第一是思想的论说与政治行动完全脱节了。论说本身自然有深刻的政治涵义。但由于“六四”以后极权控制的严密化,大陆知识分子已只能“坐而言”,不能“起而行”了。八十年代末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所进行的种种公开化的社会、文化,以至政治活动,已不能复见于今日。
第二是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社会空间反而扩大了。最近三、四年由于大陆“商业潮”的突然兴起,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下海”,民间社会出现了可以支持思想与文化发展的经济力量,这是第一阶段所没有的新情况,文化市场和市场经济开始恢复中断了四十多年的有机联系。
我们观察当前大陆思潮的发展,决不能忽视上述两个新的外缘因素。今天大陆的“策论”很多 我感觉这十几年来大陆的思想、文化界虽然十分活跃,各种思潮迭起迭落几乎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整体看起来,总不免予人以无源之水的印象。 有些所谓思潮似乎是临时借西方人的杯酒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有些“思潮”和“主张或对策”的分别也相去不甚远。用中国传统的名词说,这些都可以算是“策论”,和具有较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或思想未可同日而语。
今天大陆上的“策论”很多。(即使“策论”的作者寄旅海外,其对象主要仍是大陆的当权者。)这种新式“策论”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是援引某种西方的理论或观点(包括官方的马列主义和西方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然后针对着中国大陆的现实提出自己的“主张”或“对策”。即使是有些以思潮面目出现的文字,如细加分析,似乎也逃不出上述的公式,不过表现得较为隐晦、曲折而已。大体而言,理论资源取自西方的成品,和讨论的问题直接出于对中国现实(特别是政治现实)的关切,这是相当大一部分“思潮”文字的特色。这两者都无可非议。就前一特色言艾梁启超早就主张“须将世界学说为无制限的尽量输入”,胡适论五四时期新思潮的意义也特列“输入学理”为四大纲领之一。至于后一特色艾则更是中国思想史上早就出现的。所以《淮南子、要略》论儒、墨、道等诸子的兴趣艾强调其针对当时弊病的背景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也说它们都是“务为治者也”艾即可以“治天下”之意。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艾梁启超、胡适的话是在七、八十年前说的。他们的本意只是要中国人杬考西方学说以为自己创造的始点艾并不是要中国人永远追随西方的现成理论。而先秦诸子则是中国学术和思想的奠基者艾他们之能够形成学派并蔚成一代的思潮则是由于长期开创关于人文界和自然界的知识领域而致。
反观一部西方哲学史艾情形亦复如是。即以本世纪而言艾逻辑实证论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兴起都是和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的突破性收成一体的盎而最近三、四十年来欧陆哲学重振旗鼓艾甚至在英美都已对分析哲学的传统造成威胁也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密不可分。其中如人类学、语言学、史学、文学批评等的研究成绩尤其发生了重大的作用。与中西历史上这些划时代的思潮相对照艾则近年来大陆上出现的种种论述究竟算不算真正的“思潮”?其中表性的人物又究竟能不能称为“新诸子”? 没有达到独立创造境界 我对于目前大陆有关思想和文化的论述甚为重视艾但是我也确有一种不很满足的感觉。过于依赖西方的论说显示出我们在思想上还没有达到独立创造的境界盎过分针对政治现实而立说则不免自处太狭。而且现实的变化往往快得出人意表艾有始立说未毕而客观的情况已变艾则论述者的辛勤努力便不免落空了。但是上列大陆论述的两个特色可以说主要是环境造成的艾不能由个别论述者负责。就我平素所接触到的大陆中青代学人而言艾他们之中极多好学深思之士。只是由于大陆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为官方意识形态压制了几十年艾至今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艾他们的学术凭借远没有西方的同行那样深厚。但是他们的热诚则十分高昂艾因此只要稍有自由的空间便一拥而上追求任何因偶然机缘而碰到的新鲜观念或问题。这也许是最近十几年来大陆上思想和文化界常常出现各种“热”的原因之一。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和九十年代的“国学热”、“‘后学’热”(即“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主义”之类)都是显例。但是真正思想和文化的发展需要长时期的艰苦研究和反复讨论艾其过程与其说“热闹”艾毋宁说是“冷静”。所以“文化”而能引起“热”便恰好说明这个文化”不是自生自长的艾而是从外面贩卖回来的艾正如市场上抢购所造成的热潮一样。 需好几代学人不断努力 据我所知艾大陆上已有不少人文学者正在各自的专业岗位上默默地耕耘。即以我接触过的中青代学人而言艾这一类沉潜的工作者已比比皆是。“十室之邑艾必有忠信。”这是我对于大陆上人文研究的远景始终保持乐观的一个主要根据 。 我相信他们在学术上的辛勤创获最后必能导引出创造性的中国人文思潮。但这我想对目前一个流行的观念附带加以澄清。
最近我常在大陆的刊物上看到所谓“学问突出艾思想淡出”的说法艾意思是说昂现在出现一种风气艾一方面鼓励知识分子埋头从事纯学术研究艾而另一方面则阻止他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这个说法很自然地使我们联想到清代中叶考证学盛行的情况。照一般的解释艾清代考证学本身便是一种思想倾向的产物艾而且考证学家所攻击的程朱理学正是清廷所正式提倡的官方意识形态。 今天大陆上“学问突出艾思想淡出”的说法大概和正在流行的“国学热”有关艾官方如果有意诱导这一趋向艾也自在情理之中。所以这个说法的出现也确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不过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艾把“学”与“思”真的看作是互相排斥的两件事。孔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艾思而不学则殆”艾不但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通则艾而且艾如上文已指出的艾也同样在西方哲学史可以获得印证。
事实上艾学术研究本身便具有内在的批判力艾学者只要长期从事于严肃的研究工作艾他们的最后创获自然会对政治与社会起着一种深刻的批判作用艾这在人文研究方面尤其如此。(关于此点可看 Michael Walzer, Interpretation AndSocial Criticism一书。)总之艾真思想和真学问是一事的两面艾无从截然分开。我们很难想像世界上有无学问的思想家或无思想的学问家艾两者的分别不过重点偏向有所不同而已。只有在人文研究取得既深且广的成绩以后艾中国大陆才能在马列主义的废墟上“重建人文精神”。但这恐怕需要好几代的学人作持续不断的努力。


    相关文章
    

  • 刘德华专访:我和我的100部电影 (1/30/2001)    
  • 江泽民:毛、邓思想需要重新考虑 (1/28/2001)    
  • 如何消除孤独感 (1/28/2001)    
  • 人民报:苟延残喘的江泽民和政治局唱的不是一个调! (1/22/2001)    
  • 徐友渔:深挖极权主义的思想根源 (1/21/2001)    
  • 一篇报道映出的阎氏思想 (1/19/2001)    
  • 中国人经常性幻想全球之冠 (1/18/2001)    
  • 《香港了望》:指导思想 (1/18/2001)    
  • 不忍解剖爱妻尸体 痴汉痛失索赔证据 (1/17/2001)    
  • 大陆中小学将要求学生政治思想挂帅 (1/17/2001)    
  • 新闻与观察:信仰行为 (1/17/2001)    
  • 阎世铎玩的是“假大空” 戴大洪怀念王俊生 (1/16/2001)    
  • 德国极右散播仇恨思想网站猛增 (1/15/2001)    
  • 东方男篮轻敌思想露头 (1/15/2001)    
  • 普洛文斯日报:法轮大法:身体和心灵的习炼 (1/15/2001)    
  • 兰述:也谈奴性 (1/12/2001)    
  • 江泽民想和毛泽东邓小平并驾齐驱 (1/12/2001)    
  • 【纪元特稿】钦本立“打擦边球”的办报思想 — 江泽民与“导报事件”之四 (1/10/2001)    
  • 传中央书记处向政治局报送法轮功平反预备方案 (1/9/2001)    
  • 许水德表示两岸统一应以国父三民主义为方向 (1/9/2001)
  • 相关新闻
    许水德表示两岸统一应以国父三民主义为方向
    【纪元特稿】钦本立“打擦边球”的办报思想 -- 江泽民与“导报事件”之四
    传中央书记处向政治局报送法轮功平反预备方案
    江泽民想和毛泽东邓小平并驾齐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