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隽: 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面面观(4之3、4)

三、社会道德的普世价值 四、社会道德维持方式

唐元隽

人气 13
标签:

三、社会道德的普世价值

道德是人长期形成的、靠内心善恶观做标准来约束行为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古人谈道德,“道”,原指人行的路,在此表示事物的本体及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而“德”和“得”意义相近,指人的行为由“道”所得的规律或性质。“德”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许慎语)。从伦理学角度说,它是“以善念存于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以善德施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

有西方学者认为:“道德是人控制低意识激情,找出一个内心理性的代言人,即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违背外界和内心的规范的适应力量”。西方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巴德法则)及“自由”、“平等”、“博爱”等基本道德思想。

用来调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道德理念规范,来自人性的基本需求。人要求爱与被爱的欲望,决定道德理念按照善的原则建立起来。人对他人所具有的善念、支持的精神活动,是道德的源泉。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众德之德”,而“恻隐之心”是人同情亲爱他人的心理活动。

虽然现代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理念有极大影响,但它超功利性的特点十分突出。人一出生便处于家庭道德培养和熏陶之中;略长大后受进一步的道德影响;这期间主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毕业后,人们走向社会进入独立生活,受社会教育,常从事受道德评价的活动。人从幼年开始、经以上过程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道德意识,一般可保持终生,除非遇有重大生活变故所导至的思想影响令其改变。

道德作为心理活动,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这种力量依赖道德的维持方式,也就是对人道德意识及规范的形成和维系起决定作用的外在形式。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道德,无论从主要内涵或目标上看,都是在于使社会人际关系处于最佳状态,社会成员各取所得、相安相好,整个社会协调和谐地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下,道德意识和规范有所不同,但人类道德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相互关爱。

从整个人类来看,既然人性的基本性质如此相近,那么所有的人的社会相处相安的共同规则一定存在。也就是说,存在着普世的、具全人类性的道德规则。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道德已具有较多的宽容性;人的价值观也具有多元化的倾向。所有这些有效地协调了各种价值取向。以致最具全人类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精神,在人类步入世界大家庭的关健时刻,正逐渐占领人们的心灵。

四、社会道德维持方式

如果将人类社会按历史先后和生产方式根本差别做出划分,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二类情况。

§§第一种:农业社会生产方式(以农耕为主,包括古代游牧业)

在东方,这主要指中国19世纪以前,而西方大约到17世纪前后。在这个时期,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那时的社会成员大多为农民,从事现在所说的个体劳动。从社群角度来看,人们处在一种孤立分散状态,没有丰富的社会交往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没有形成共同的生产关系,缺少大范围的全国性的联系。农业社会的人,对自然条件过分依赖,使自己与自然界未能完全区分开来。他们最初的道德意识,带有古代氏族时期保留的纯朴性。在普遍贫穷匮乏情况下,只要尚能生存,人们对自身与他人或社会之间利益关系有认同感。此时的人们,生产能力低下,产品主要满足自身需
要,少有流通。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相对简单。

这时的人类社会,纯朴的风俗习惯易于保持。宗教力量和神仙鬼佛等神秘力量,足以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进而支配人的思想和灵魂。人内心的道德信念,多半靠这神秘力量和有威力的官方说教来维持;以我国古代为例,主要有各种长期沉积在人心理活动中、并表现在生活中的习俗、家训、神灵崇拜(如祭祀)等。民间如此,官场有御使谏官制度,对官吏违法和违反道德伦理的行为加以监督、批评,甚至针对皇帝。帝王若昏庸无道,诛杀谏官之事常有发生。文死于谏,武死
于战,为此死难的忠臣义士倒史不绝书。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维持方式。

§§第二种:工商业社会的生产方式

这可以引伸到17世纪前或更早期的西方社会,如古代商业繁荣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国家,以及后来工业革命的英国。中国主要从19世纪后期开始步入工商业时代。由于工业生产和商业传输,形成密切的社会协作关系,进而资讯发达,信息交通日益便利,大资本的形成和流通,加上技术进步,使人类各种资源开发、利用速度一日千里。物质条件的进步,也激发了人们的各种动机和情欲。遏制人们之不合理欲望和行为的法规相继出现。各国、各地交往频繁。人们取长补
短,生活范围和内容变得广阔而丰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愈来愈复杂、多变。传统习俗不再是道德的主要维持方式。随着实用理性、科学知识的出现和发展,超现实的神秘力量(如东方的佛鬼神仙)对道德的维持作用逐渐减弱、丧失。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主要基于理性,保持对是非、荣辱的判断,并以此判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做为行动的依据。理性的判断有二个重要条件。一是人们能公开发表意见,并可就重大问题形成探求和争论。这对人的智慧是最好的运用。任何问题可越辩越明。人们最终掌握真理。二是人们对社会事务有知情权,且有维护自身利益和尊严的权利。这两点都有赖于人有自由提出问题和表达意见,进而以社会舆论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道德维持方式。从人
内心来看,基于对真正事实的理解而平等发表意见或争论问题,会增进人之间诚实交往。阻断人在公开场合自由表达意见的渠道,便无法形成高尚诚实的品质。《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传统道德的基础,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中共如何使心口不一变成常态?

毛泽东统治中国时期,为控制人民的思想,采取了各种压制人民表达自由的做法。早在57年,他将数十万知识份子定为“右派”加以迫害。从此,中国知识份子总体上看就丧失了作为社会良心和代言人的作用。这之后,毛又将反对“大跃进”运动的战友彭德怀,定为反党集团加以惩治,并广为诛连。从此,党内对毛行规劝之责的人不再存在。为独揽权力,毛在60年代中期又发动所谓“文化革命”,剪除了前战友刘少奇的势力。将刘置于死地后,他再一次将国家、民族,推
入空前灾难浩劫之中。此时的毛,把对中国人思想意识的控制,推向历史的极端。人民不能吐露心声。在各种报刊媒体上,人们看到的只是空洞的革命口号或御用文人曲意阿谀之词。神州上下很难见到正直、诚实的言论。社会风气败坏现象已见端倪。

毛死后,虽中共当局领导人历经更迭,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控制、镇压意识形态领域的做法。这一时期,当局先后镇压了79年民主墙活动、89民运,以及后来的各种争取言论自由、捍卫基本人权的民主活动、宗教活动。专制统治剥夺了人民自由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力,使现代社会道德维持方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力量。诚实的美德和正直的品质,在中国逐渐消失。代之而来的,自然是充斥谎言和心口不一的恶劣风气漫延,整个社会深受其害。

§§没有道德,物质文明何用?

民众基于理性的正义的表达,是唤醒社会良知和重建中国社会道德系统的关键所在。社会舆论是在市场经济导致人的观念世俗化及不断形成功利实效价值标准情况下,使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不脱离道德原则的、最重要的维持方式。而中共官方长期推行泛政治道德意识和对道德维持系统的破坏,则是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来道德体系逐渐走向崩溃的直接原因。

法国启萌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爱情,美丽有什么用处?没有语言,智慧有什用处?”──而没有道德,由人的智慧要素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友有什么用处呢?它带给人们的,决不会是幸福。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任何民族情感和凝聚力的努力,都会被厌恶和疏离
所代替。现实的确向我们昭示一种人们极不情愿看到的悲凉画面。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深思。纠正和反省的力量正在我们中国人自己身上。(2001.1.30)


    相关文章
    

  • 唐元隽: 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面面观(4之2) (2/23/2001)    
  • 唐元隽: 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面面观(4之1) (2/22/2001)    
  • 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4之1) (2/17/2001)
  • 相关新闻
    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4之1)
    唐元隽: 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面面观(4之1)
    唐元隽: 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面面观(4之2)
    法轮功创始人发表《惊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