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辉:中国古代无钱的“北漂者”住在哪儿?

林辉

人气 7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1月20日讯】几年前,中国大陆出现了一个新词“北漂一族”。顾名思义,是指那些从其它地方来到北京(“迁移”应是“漂”的第一层含义),在北京生活但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群。他们或已经有职业,或正在寻找发展机遇(“未扎根”应是“漂”的第二层含义)。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多数人往往具有一定学历或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当然,他们也没有固定的住处,没有稳定的家,有些甚至限于经济条件,只能租住在狭小、阴暗但却便宜的地下室中。

不过,最近北京对地下空间的清理和整治,着实让这些北漂者头疼。2010年底,住建部出台了《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并将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也就是说,北京各区县此次大举清理地下室空间,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是“有底气的”。据悉,此举有可能导致逾百万“北漂者”无处寄居。对于这样的后果,当局是否考虑到了呢?

显然,从相关部门坦然承认“地下居住者撤离后何去何从没有配套措施”的言论可知,当局根本就没有认真的为“北漂者”着想过。

都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而中国人也在中共日复一日的宣传中认为中国古代的王朝都是“专制的、没落的”,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不妨对照一下古代王朝的“北漂者”的居住所在。由于古代王朝都城并不统一,这里的“北”并不特指北京,姑且视为各个都城的代称。当然,古代“北漂者”并没有户口的限制,他们只是到京城应试或经商等。

由于隋唐时期才开始了科举制,因此大规模“北漂者”的出现应该从唐朝开始。与现在中国的“大政府、小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王朝则是“小政府、大社会”,很多社会问题都由民间自发解决,朝廷不过问也不干涉。就说唐宋时期那些来自各地或参加考试或经商的“北漂者”吧,很多人由于财力所限,是住不起客店的,那他们住在哪儿呢?寺观。

当时寺观的土地是政府划拨的,建房的资金则是信众们捐赠的,而维持寺庙正常的运作是靠香火钱的。寺观的居者僧尼、道士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同时本着慈悲为怀,向那些住不起客店的“北漂者”和其他贫苦民众提供廉价的居所。如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进京赶考,就居住在一个道观里,因为那里的租金非常便宜。

明清时期,寺观在居住方面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强。大都市的寺庙通常有几百、上千间的客房提供给应试的举子、出门的商旅等“北漂者”以及遭受天灾的百姓。除此以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异乡人在客地建的聚会场所,会馆中有客房,是为旅居在外没有住处的同乡准备的,租金非常便宜。

此外,对于那些在京城漂了很长时间的人,大可租住私人房屋或者自己置办房产了。

正是靠着民间提供的廉价居所,古代王朝的“北漂者”才可以在京城顺利地参加考试、经商,乃至最终立足等。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寺观还是会馆,都无需房客写申请,无需登记,无需接受政府的审查;一句话,来去自由。这在今天的北京和其它大城市行得通吗?

要说古代的这些廉租场所为何在现代无以为继,还要从当今中共政府说起。要知道,如今的政府是什么事都要管,不仅管俗家的事,连出家人的事也要统统管起来。尽管文革中摧毁了不少寺观,但对于现存的当局可是从没放松管制。寺观中的僧道有了级别,甚至每月还发工资,当然就不必提供客房给什么人:如果聚众闹事,谁承担起这个责任?于是乎,寺观成为了当局管制下宗教信仰自由的门面。

而那些会馆现今则演变成了“驻京办事处”,当然是为各省市到京活动的官员准备的了,哪里会考虑到“北漂”的老乡?况且价格也并不便宜。

就在“北漂一族”为尚能租到地下室等便宜的房子而庆幸时,政府再次举起了大棒:将北漂者赶出地下室,而且没有任何的配套措施。如此无情、冷漠的举措,与上海主持人那句“团成一团,圆润离开”又有何区别呢?同古代王朝开放的胸襟相比,这样的政府不才是专制的、没落的、不为老百姓着想的吗?
@

相关新闻
林辉:从治水的“堵”与“导”说治国
林辉:中国人还敢相信什么?
林辉:人权白皮书骗得了谁?
林辉:无限感谢神的伽利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