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格威的终极传记:行销创意(1)

肯尼斯.罗曼 Kenneth Roman

人气 6
标签:

二次战后,全国性的广告是透过几个无线广播网和四大杂志(《生活》、《观察》、《周六晚报》和《读者文摘》)传给美国大众。

当时电视才出现不久,十个美国人中只有一人有电视机。

各大城市都有几份销量很好的报纸,大体上仍是印刷品挂帅的世界。这时经济蓬勃发展,新产品大举涌入市场。

广告业已进入可预期的发展模式。小说家兼律师路易. 欧金克劳斯(Louis Auchincloss)回忆,他曾在纽约人俱乐部(Knickerbocker Club)的酒吧里和奥格威有以下的对话。

“这国家有没有法律规定广告非得乏味无趣不可?”

我向他确定,没这样的法律,不过我说那也是我们最老、最骄傲的传统。

“那可以改吧?”

“我参与了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奥钦克洛斯记得他当时做了这样的结论。

一九四八年九月一日,大君主作战在美国打下了据点,名为休伊特‧奥格威‧班森‧美瑟公司(Hewitt, Ogilvy, Benson & Mather, Inc.,简称HOBM)。

英国的赞助者美瑟&克劳瑟公司和班森公司各投入四万美元取得优先股并拥有控制权。

新公司的总裁休伊特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投入一万四千美元,奥格威投入六千美元,共计十万美元的资本。奥格威同时兼任秘书、出纳和研究总监。

显然,两位负责人都没有独当创意面的资格(撰写文案与艺术设计),他们必须另外招聘这类人才。

新公司的营运宗旨是协助美国的英国客户,不过伦敦的合伙人觉得他们无法只靠英国的客户营运,所以最后的决定,新公司致力服务英国客户,但不拒绝任何美国客户。

HOBM在麦迪逊大道三四五号开始营运,对面就是麦迪逊大道的服饰商布鲁克斯兄弟(Brooks Brothers)。

一九五○年代的小说和同名电影《一袭灰衣万缕情》(The Man in the Gray Flannel Suit)是描写一位从事公关工作的男子,身穿灰色的法兰绒西装,就是反映那个时期的风格。

奥格威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摆饰,不是那两大幅奥杜邦(Audubon)画作,而是门外的红绿灯,告诉大家“可以入内”或“请勿干扰”。

HOBM的成立,有如大卫对战巨人歌利亚(David vs. Goliath)的故事:英商新成立的分公司,面对数十家江山稳固的大广告公司。

他们只掌握几家名不见经传的海外小客户,资金有限,总裁也没有领导公司的经验,再加上一个急性子的研究总监,满脑子的理论,但缺乏实际的广告经验,整体看来没什么赢面。

奥格威知道,想在美国打出一片天非常辛苦,但他勇敢面对,公司开业的第一天,他就在一份备忘录中列出远大的目标。

这是一家努力争取立足之地的新公司,有段时间,我们必须以微薄的薪资卖命打拼。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为这里上班的同仁提供愉快的生活,其次才是利润。

在用人方面,我们强调年轻,我们要找的是少壮派。我不用马屁精或庸碌无能的人,而是要有头脑的绅士。

公司自有它该有的规模,我们从小本经营开始,但我们会在一九六○年以前,壮大成一家卓越的公司。

奥格威常提及他创业之初所列的一份清单,上面有五家他最想拉进来的客户:壳牌(Shell)、利华兄弟(Lever Brothers)、金宝汤公司(Campbell Soup)、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必治妥(Bristol-Myers)。

那是一份野心勃勃的名单。不过,他档案里唯一发现的清单上,是列了二十三个潜在客户。

通用食品、壳牌、必治妥分别排在第三、第九、第十七位,另两家不在上面,不过他最后五家都拉进来了。排在第一位的是冠达邮轮(Cunard),他也拉进来了。

英国合伙人跨海送了四个原始客户过来,但是他们每年只花二十五万元打广告*,其中15%是广告公司赚的佣金,亦即三万七千五百元,这要他们怎么生存?

玮致活瓷器(Wedgwood China)和英国南非航空(British South African Airways)又不卖大众化商品。健力士和保卫尔在英国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但是在美国鲜为人知,不知有多少潜力。

这些广告应该找具有大广告公司经验的文案撰稿人和艺术指导来创作,他俩既不是明星,也不是崭露头角的天才。

奥格威后来主张创意的重要:“除非广告源自于大创意,否则它将如夜里行舟,无人知晓。”一开始,广告公司的宣传资料就提到,公司运作的核心是文案研究。@(待续)

摘编自 《奥格威的行销创意与传奇人生》 商周出版社 提供

相关新闻
超市不能说的秘密
心文创行销高雄  产业结合文化再新创
“出售剩余人生” 独特营销 促网络创业奇葩
观光局行销台湾 浓浓人情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