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停滞 学者:中国经济是政治问题

人气 3

【大纪元2011年09月05日讯】(大纪元记者唐文综合报导)全球制造业复苏态势到8月份停滞,《金融时报》称美欧经济正处于“第二次大收缩”,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警告,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危险区。佐利克并指出中国经济渐失活力,呼吁中国增长模式转型,不能仅依赖出口及投资,须透过扩大国内需求重新取得平衡。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各种严重问题,“中国经济的根子问题还是在政治上面”。

美欧经济“第二次大收缩”

英国《金融时报》9月2日发表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文章,认为美欧经济处于“第二次大收缩”(the second great contraction)(第一次是指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

文章称,8月份的市场动荡表明高收入国家负债累累的经济仍极度脆弱,投资者对政策决策者解决这些难题的能力几乎毫无信心,没有投资者或企业管理者愿意承担任何长期投资的风险。围绕财政政策的激烈争吵(即针对提高债务上限条件的争论)所造成的冲击,反而导致了投资者更加追捧、而不是逃离美国国债。而在情况更加严峻的欧元区,投资者纷纷躲进了德国国债这个避风港。

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最大的6个高收入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的产出超过2008年危机前的水平。美国和德国接近危机前的水平,法国稍稍落后。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产出则远低于危机前水平。文章否认高收入国家面临“双底衰退”,认为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低迷、闲置产能不断攀昇的情况下,第一次衰退远未结束。在美国,目前失业率仍然是危机前的两倍。

文章认为,经济收缩的深度和复苏的乏力,既是当前经济疲弱的结果,也是其原因。说它们是结果,是因为私人部门过度负债和疲软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 ——结合在一起,抑制了需求。而说它们是原因,则是因为预期中的需求增长越低,公司投资的意愿就越低,放贷的意愿也越低。这样,经济就无法实现“逃逸速度”,由此面临重新下滑的危险。

美国和欧元区都无法为经济快速恢复增长创造条件,实际上,它们正因无法就这些条件到底是什么达成一致而陷入瘫痪。在变得越来越像日本的漫长经济疲弱过程中,美国和德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如今已降至日本国债在1997年10月曾跌至的水平,接近 2%。文章认为,这一次的经济衰退更可能导致这些国家面临通缩,而不是那些执著于财政赤字和央行资产负债表的人所畏惧的恶性通胀。

“末日博士”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预测,经济很可能陷入从不良基本面到决策错误、到恐慌、再回到不良基本面的恶性循环,未来则面临进一步的经济收缩。

全球制造业复苏停滞 世界经济进入“新危险区”

据《金融时报》报导,9月1日(周四)出炉的制造业活动调查结果表明,全球制造业复苏态势到8月份似乎停滞,各地的制造业活动及订单状况正处于2009年中期以来最差的水平。报导称,这些数据让人很难相信,在经受两场夏季政治危机(美国债务上限辩论,以及人们更加普遍地对欧元区外围国家的主权债务失去信心)之后,世界经济将迅速复苏。

摩根大通(JPMorgan)编制的全球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PMI)从7月的50.7跌至8月的50.1,表明制造业继年初强劲扩张后,如今又难以扩大产出。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编制的美国制造业PMI在8月报50.6,高于投资者担心的48.5,但仍表明美国制造业处于2009年7月以来最疲弱的状态。

整个亚洲地区的制造业也同样低迷。中国两项相互竞争的PMI指数均小幅上升,但远低于表明迅速扩张的水平。日本PMI回落至3个月低点,表明日本经济在3月份经历海啸冲击后,复苏仍不稳固。韩国和台湾的PMI均大幅下跌。欧洲同类指标也一样差劲,甚至比8月中旬公布的预估数字更加糟糕。

报导称,不论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制造业产出和订单指数均普遍低迷不振,说明全球基本需求疲软。编制多项PMI指数的咨询公司Markit的克里斯•威廉姆森(Chris Williamson)表示:“这表明从2009年10月开始的制造业复苏已经结束”。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担心,全球经济今年秋季会进入一个新的危险区,他强调,在全球化经济时代,欧洲、美国或中国做出的决定都会产生全球性影响。佐利克9月3日(周六)在北京的一次讲演中指出,“欧洲的财政危机已转变成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货币联盟、银行和若干国家的竞争力产生严重影响”。佐利克表示,美国必须解决自己在债务、支出、旨在促进私营业的赋税改革以及陷入困境的贸易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世界银行行长:中国经济渐失活力 增长模式须转型

近日,佐力克启程出访北京前夕,在世界银行官网撰文表示,在过去30年里,中国经济惊人的成长动力来源已开始逐渐失去活力,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亟需改革。若中国要维持强劲成长,就不能仅依赖出口及投资,须透过扩大国内需求重新取得平衡。他同时提醒,只有少数国家成功实现了这个转变,很多国家以失败告终。

佐力克说:”如果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会使全世界及本身经济问题恶化和更不平衡,食物及天然资源价格更高、会呈现更多的环境损害、也更难应付日益老化的人口及过度仰赖海外市场。”

佐利克的观点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认同。据德国之声中文网报导,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对佐力克的观点表示充分的肯定:”他提出的这几点我认为都是对的,首先环境方面,欠的帐太多了,也就是说中国GDP的增长质量不好,我曾经讲过,GDP有质量的问题,靠破坏环境来获得财富,这种财富的质量就有问题;经济结构方面,我们过分依靠出口,内部需求不够,这个问题调整起来也是要付出成本的,过分依赖出口就需要减出口,一减出口,出口相关的就业就要减少,这些都会成为调整的成本。”

茅于轼也指出佐力克没有提及的中国经济呈现的严重问题,既中国政府和金融系统的债务问题,另外还有房地产泡沫,他说这些问题的负面影响将日渐呈现。茅于轼并且指出,”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将面临比较麻烦的问题。中国不存在说真话的环境,经济学家未必没有看到问题,但是说真话要付出风险,这也是政治上的问题涉及经济问题。中国经济的根子问题还是在政治上面。”

中国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长期依靠出口实际是一种外向型模式,国内经济没有真正受益。这种外部拉动的增长模式在全球经济乏力的今天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举例说:“中国虽然进口了大量的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但实际上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服务。它是个大进大出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导致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利益没有在国内市场得到有效的转化,而是直接输出到国外。这种模式如果不改变,中国国内市场实际上是难以承认的。”

另有专家指出,中国国内消费若要实际增加,政府就必须降低税收、改革医疗保险体制、鼓励就业人口流动等。

相关新闻
经济纳粹化的中国
亚洲市场感受欧美日经济危机
英媒:欧洲金融危机是全球股灾元凶?
曹长青:经济危机冲击明年的白宫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