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然:感念“天人合一”(3)

郑欣然

人气 7

【大纪元2012年03月16日讯】“天不变,道亦不变”

华夏文明历史始于神、人同在的三皇五帝的上古时代,皇、帝自身的行为就在天道之中或接近于天道。根据史料,上古时期民风十分纯朴,人们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乐生、不知恶死,过着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黄帝内经》的《上古太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们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顺应天理大道的处世,自在道中的生命状态,是人类真正应有的生活状态。

三皇五帝之后到了夏商周三王时代。王是又次于帝的名号,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王,天下所归往也。”西汉大儒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划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代表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如是说王字的三横,分别代表了天道、地道、人道,中间的一竖代表着将三者贯通。作为王的人,必须具备对天道、地道和人道规律的把握。在《白虎通义》中解释,王是受天命,拥有天下的人,替上天行使管理百姓的权限,王被上天视为自己的孩子来护佑着。王所奉行的是行仁布义、赏善诛恶的王道。仁,是成就万物,和洽万民;义是理之所在,理所应当。夏和殷商时期,主要是部落联盟,西周实行分封制,这一段历史为“国天下”时期。由此可见,王是等而下之的。所以老子才说“大道废,有仁义”、“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王之后就到了春秋五伯,也叫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以信义矫世,争霸天下,将天下视为一己之私有,经过春秋战国的激烈角逐,秦王嬴政战胜了各诸侯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君主制帝国,开启了两千多年的朝代更迭历史,而这种更替虽然也是顺应天意而为,但主要是通过以暴易暴的形式实现的。

从此开始了一家一姓治理国家的“家天下”时代。从此以后,皇、帝、王的历史使命与对天道诠释的演绎也渐渐隐藏于最高的权力背后了,人们更多体会到的是它那高高在上、号令天下的尊崇地位。但是历代的帝王,不乏优秀者,都努力身体力行的做遵循天道、德化万民的表率。

“天人合一”理念蕴涵于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纬书《孝经钩命诀》中“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五霸骛。”揭示了历史发展越来越坠落的趋势。人的纯真质朴,以及人与天地相沟通的自然属性和先天本能,随着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自卫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外在物质占有欲望的日渐强烈,而越来越退化、丧失。

老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提出返璞归真与历史前进的步伐相背而行的发展道路;在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中,也保持着这种往回返的强烈意识。因为儒家思想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往回返,才能摆脱灭亡的命运,他告诫人们要保持逆流而上的向道之心。儒家推崇先古圣王所行的王道,如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实行过的道。孔子提出“克己”即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在随世下流的世道人心中挣脱名利欲望的牵绊和诱惑,“复礼”就是遵循天理,回归天道,回到那个产生自己的地方。

“天不变,道亦不变”造就了中国久远的历史文化中所显现出的独特的返本归真的修炼文化。

从儒家看来,天道原则和道德观念源于天,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是人心中所固有的。通过修身,去除后天受到的名利、欲望的迷惑而生的各种私心杂念,从而达到一种自觉的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孟子说: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修身养德才能达到知天、事天和至善的境界,因此儒家讲可通过个人修身而成贤成圣。

要达到人与天通的境界,人必须要升华道德。佛道两家讲的是出世,佛家讲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人通过佛法修炼可以成佛,得到善果,回归神圣庄严的天国世界。佛性人人都有,但人在世上由于迷失了本性而不自觉,在通过修炼、不断升华可修成觉者——佛的境界;道家讲修真养性,返本归真,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最后修成“真人”。

纵观历史,求仙访道、隐逸田园、追求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最为深刻的主流。  (待续)

相关新闻
郑欣然:品味“情人节”
郑欣然:也谈瘟疫的防范
郑欣然:习近平要学会倾听
郑欣然:好一个“龙抬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