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任虽成功 施罗德急于修补德美裂痕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9月30日讯】大纪元驻欧洲记者秦川综述/9月23日﹐德国总理施罗德领导的中间偏左政治联盟在德国战后最激烈的大选中以极其微小的优势获胜。观察家普遍认为﹐执政党联盟之所以能够在其经济政策失败﹑失业率飙昇的情况下免遭选民遗弃﹐一是归功于大洪水给了政府一个显示慷慨的好机会﹐二是因为施罗德高调反对美国的伊拉克政策﹐迎合了选民的厌战心态和民族主义心理。施罗德以挑战美国的“和平卫士”的姿态参选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项有效的竞选策略。但选战硝烟还未散尽﹐其后遗症就已显露无遗。德国司法部长对布什总统的攻击﹐已经激怒了美国政府﹐严重地伤害了德美关系﹐几乎动摇了德国战后外交政策的基石。尽管施罗德选战一结束就忙不迭地开始着手修补﹐但其竞选承诺以及执政联盟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使他难以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因而进退两难。图:施罗德9月24日匆匆赴伦敦与布莱尔会晤。(法新社)

*竞选策略 一箭双雕

从选战一开始﹐施罗德就高调反对美对伊政策﹐表示德国“绝对反对”任何对伊拉克动武的计划。他发誓﹕“在我的领导之下,德国决不会参与对伊拉克的干预”。他甚至表示﹐即使美国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德国也要坚持反对动武。这样的反战姿态令人侧目。显然﹐这是施罗德的竞选策略﹐一箭双雕。一则迎合选民心理﹐二则吸引国际媒体注意﹐增加声势。

*司法部长出言不慎

在竞选活动进入到最后阶段时﹐媒体报导德国司法部长格梅林说布什打算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是为了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这种做法希特勒也有过。这等于把布什总统与希特勒相提并论﹐布什总统对此感到十分气愤。美国本来就对德国对伊拉克问题的态度感到不悦﹐这下更是火上浇油﹐德美关系一下子落入谷底。白宫发言人表示﹐格梅林的话已经“毒化”了德美关系。施罗德被迫向美国道歉﹐但美国方面对此并不满意﹐因为他的道歉“不象是道歉﹐而只像是在解释。”两国间关系因此正处于战后五十多年来的最低潮。

*施罗德胜选 美国反应冷淡

施罗德为了竞选成功用了政治谋略﹐但他也为此付出代价。对他的胜选﹐美国表现得非常冷淡。布什总统拒绝对其连任表示祝贺。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包润石对大选结果的反应只有两句话﹐其中甚至根本没有提到施罗德的名字﹐这在外交上等同于侮辱。白宫发言人表示:“德国大选期间的言行后果不会因为选举结束而告消失。”一位美国高层官员更直截了当地说:“施罗德与其政府势必为其大选期间的过分言行所造成的伤害做许多弥补工作。”很明显﹐施罗德已失去了美国的信任。尽管他总爱说外交上要走“德国自己的路”﹐但失去德国最重要的盟友恐怕不是个好消息。

对施罗德胜选最热烈的祝贺来自于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发表电视声明说:“施罗德胜选显示﹐德国人民反对侵略、霸权以及布什政府的武力威胁。”声明并对施氏“不畏压力﹐拒绝战争”的姿态大加赞扬。

*急于修补对美关系

为了修补与美国的关系﹐施罗德采取了紧急措施。他先是让多言致祸的司法部长辞职谢罪﹐又让国防部长声明德国愿意和荷兰一起出兵﹐负责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安全保卫。但这些示好的举动并未涉及德美矛盾的根源——伊拉克问题。这是因为﹐在伊拉克问题上﹐起码在短期内德国政府很难进行明显的改变。一方面﹐施罗德在竞选中的承诺不能马上推翻﹔另一方面﹐因为大选中执政联盟的胜利主要归功于绿党的优异表现,施罗德的社民党对绿党的依赖大大增加﹐所以施罗德很难采取违背绿党和平主义原则的外交政策。很自然﹐美国认为德国的姿态没有诚意﹐对其不屑一顾。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斐尔德在北约的会议上拒绝与德国国防部长进行交谈﹐显示两国关系的解冻恐非一朝一夕之事。

*反对党与施氏对美政策划清界限

与此同时﹐在竞选中失败的反对党派继续指责施罗德的伊拉克政策是在搞自我孤立。中右翼联盟领袖施托伊贝尔表示﹐他即将飞往美国与国会议员及政府领袖会谈﹐向其保证最近以来德国所发生的一切“并不是真正的德国”。他说﹐德国现政府对伊拉克问题的立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德国应该铭记“美国士兵们为将德国从纳粹手中解放出来而抛洒的鲜血”。施托伊贝尔重申﹐他认为新政府将不会稳定地度过整个四年任期﹐而只能在任很短的一段时间。

*施罗德匆匆访英

一般来讲﹐德国新总理往往在竞选结束几周以后去法国访问﹐因为法国在战后一直是德国在欧洲最重要的外交伙伴。而这次施罗德却大破其例﹐大选结果出来后的第二天(9月24日)就匆匆出国访问﹐而且是飞往伦敦﹐而不是巴黎。施罗德是在英国首相布莱尔打电话祝贺其连任时提出要马上会谈的。布莱尔首相与布什总统和施罗德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施氏希望布莱尔能够帮助缓和德美之间的紧张关系。(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德国总理新年贺词坚决支持反恐
德国失业人数破四百万大关口
全球局势动荡 11国首脑聚瑞典谈对策
俄罗斯德国终达成偿债协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