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中共数据造假 世茂“断臂求生”

人气 1825

【大纪元2022年01月28日讯】中共近期又公布了经济数据,而且,看起来非常地“亮丽”,但是,由于总是经不起推敲,这一次又被戳穿了。目前,中国经济的前景不佳,也导致A股市场萎靡不振,虽然中共官媒不断地发文章带风向,让机构投资者出手,但是,这种“打鸡血”的效果又能持续多久呢?经济动能衰弱,“稳增长”又要靠什么呢?此外,债务危机仍在蔓延,民营房企又要如何活下去?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话题。

中共数据造假 民众都不信

大家看到,中共近期公布了一系列的经济数据,不仅GDP和出口增长不错,外汇是高顺差,吸引外资也创了纪录,就连财政收入,也都破了纪录。

当然,中共官媒的评论也非常热闹,比如,“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展望2022年全年走势,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等。

中共的目的,无非是想证明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实际上,中共的经济数据造假,就像皇帝穿新装一样,总是被别人戳破。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家陶冬,就曾在2014年发过一篇文章《中国经济数据造假有多严重?》,文章中说,在他刚入行时,曾有前辈教诲:“中国的GDP数字是信不过的,它们被各级官员的造假所污染,用这些数字作经济模型,输入的是垃圾,出来的自然也是垃圾。进出口数据比较真实,毕竟那是和外国人作生意,需要真金白银和真实订单来完成交易。”

但是,陶冬在文章中说,从2009年开始,贸易数字也越来越不可信了。2011年后,中国对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明显大于对方所接受到的中国进口,而且是差距越来越大。在中共政府打击出口造假后,数据差距减少了一些,但是,依然维持在很高的水平。

不出意外的是,中共今年公布的进出口数字,又被发现了问题。1月14日,中共海关总署称,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是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了21.4%,顺差6,76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大约三成,再创历史新高。

不过,假数据被拆穿的时间有点快。18日,自由亚洲电台刊发了文章《香港与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出现3,300亿美元差距》,文中提到,在仔细翻查两地数据后发现,香港统计处和中国海关的数字出现了相当巨量的矛盾。

中共海关的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从香港进口货物,总值97亿美元;但香港统计处数据显示,同期,香港向大陆出口了3,404亿美元。两者相差超过3,300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扣除香港的顺差,中国的外贸成绩单就会大打折扣,那么,对美国的顺差,就成了一枝独秀,会是中国在贸易中赚取外汇的单一主要途径。

对于中共的数据造假,大家知道,就连中共体制内高层人士,也都无法忍耐。去年12月,中共前财长楼继伟就在经济工作会议上也罕见地炮轰,中国统计数字不靠谱,只报喜不报忧,没有反映出经济的负面变化。

除了数据造假又创新高之外,中共的舆论管控也在升级,现在,财经资讯平台也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之一。

据媒体报导,最近,中共官方又禁言了中国经济学者马光远的微博账号。马光远的微博,拥有400多万的粉丝,之前曾经频繁发布有关经济、房地产、生育方面的评论,也不知说了什么刺激中共的话,被微博判定违反了社区公约。这之前,经济学家任泽平的微博账号,也刚刚在1月12日被禁言;去年11月15日,财经评论家叶檀旗下的工作室,还被当局以“发布违法广告”的理由罚了16万。

看来,在大陆,解读经济形势的只能是中共,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发表言论。但事实上,中共这样做根本就是“掩耳盗铃”,因为就算不是专家学者,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经济的真相也是心知肚明的,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失业潮、减薪潮、断供潮。

19日,一位江苏省县局级单位的公职人员就向外媒表示,江苏省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干部,从去年10月就开始降薪了,一年下来,各种收入可能要减少好几万。降薪之后,对以前很积极参与的一些事也就消极了,比如现在造假、编数据、截访的,就一点儿动静都没有了,因为觉得白忙活了。这位公职人员的话,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的数据造假是普遍存在的。

南方一家大酒店的老板也表示,中共的数据国内的人都不相信,如果经济有那么好,他也就不会破产了。这位老板还说,在中共建政之后,中国饿死人最多的时候,中共的数据最“漂亮”,那时候,还在讲粮食亩产多少万斤呢。

目前,因为中国经济前景不佳,就连A股市场也萎靡不振。大家看到,在中共央行表态要“全面发力”,并且连续降息之后,A股的反应仍是极其冷淡,不仅没有出现“千股涨停”,反而是全线下跌,而股市,对预期是最敏感的,股市下跌,恰恰说明投资者对中共的政策不买账,对中国经济前景依然悲观。

看来是没办法了,这几天,中共还让四大证券类的官媒一起喊话,力挺A股,想提振市场信心。可能中共自己也很清楚,很多“韭菜”现在已经没钱投资了,所以《证券日报》呼吁机构投资者,要“挺起A股的脊梁来”。

在机构投资者出手护盘的情况下,A股在26日终于上演了一场“V型大逆转”,但这种逆转能持续多久,没人知道。

我们看到,在中共去年的严厉监管之下,房地产、教培、互联网科技这些最赚钱的行业,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估计投资者也都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什么行业还能赚钱,也不知道下一个被整肃的行业会轮到谁。而且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美联储马上就要升息,资本外流的风险正在加大,A股投资者就更没有信心了。

目前的多种迹象显示,在中共面临的三重经济压力中,“预期转弱”可能是最致命的。那么,中共到底要怎样才能“稳增长”呢?

兜兜转转 稳经济还要靠房地产

19日,西泽研究院的院长赵建,在《大公报》上发文称,房地产是稳经济的关键。

文章认为,2022年要稳增长,根本是稳就业,只要就业稳了,GDP增速多一点少一点问题不大。而要稳就业,中小企业是关键,因为中小民企就是就业大户,吸收了将近80%的就业人口。

赵建说,放眼2022年的增长动能,“三驾马车”都不乐观。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刺激政策,很难稳住5%的增长底线。

从消费来看,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与未来预期,而这两点目前都在紧缩,难见起色。

从投资来看,基建投资已经萎靡不振多年,除了地方债务治理、财政压力、经济反腐之外,大部分地方已经是“建无可建”。而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在“三道红线”的严管之下,大部分民营房企基本躺平,土地流拍率也创下新高。

目前,动能较强的仍然是出口,但是,考虑到欧美等国,在群体免疫下经济逐渐复苏,而中国的外贸企业因为利润下降导致微观动力不足,再加上高基数效应,今年的出口同比增长可能回到个位数,对GDP拉动也回到不足1%的程度。

那么,剩下4%要如何拉动呢?文章的结论是,只能回到“遍体鳞伤的房地产”。

尤其房地产投资对就业影响非常大,因为房地产产业链涉及到五十多个子行业,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吸纳能力也最强。

那么,房地产企业目前是什么状况呢?

民营房企“断臂求生” 央国企下场扫货

在房地产债务危机蔓延之际,众多民营房企正在变卖资产、挣扎求生,而世茂集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自从去年11月传出了流动性危机后,上海世茂集团正在加速变卖资产纾困。据《每日经济新闻》报导,世茂集团已将旗下37个项目装入资产包出售,合计报价达到771.44亿元,除去抵押等已经用掉的融资额度,世茂预计最多可回款236亿元。

这些项目包括酒店、商业、办公、住宅及城市综合体,其中不乏地标性项目,比如上海的“世茂洲际酒店”,还有深圳地标,“世茂深港国际中心”等。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这份资产包中,看到了集团主席许世茂“断臂求生”的姿态,因为里面不乏往日吸人眼球的优质资产,只要后期谈判进展顺利,不愁找不到买家。虽然许世茂肯定舍不得卖出这些优质资产,但是,就像王健林当年5折出售万达酒店一样,许世茂应该也在想,事到如今,唯有先活下去,才有翻身的余地。

世茂在21日和24日连续完成两笔资产交易,总值29亿元人民币,接盘方分别是上海国有资产运营平台和央企下属公司。

这之前,中共央行和银保监会已联合发布通知,鼓励优质房地产企业并购出险优质项目,目前,在确认这一类的“并购贷”不计入“三道红线”的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央企、国企开始出手,一场央企、国企并购出险房企项目的大幕,已经彻底开启。

另外,房地产业的“国进民退”,还表现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正在成为拿地的主力军。

据彭博社报导,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去年最后两个月,在集中供地的21个大城市中,有9个城市至少有一半的地块被当地城投公司购买。另外,易居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近几个月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购买了全中国大约30%的地块,在一些县城,贡献率可能上升到50%左右。

这虽然有助于缓解“土地财政”模式下地方政府的困境,却会加剧城投公司本就沉重的债务负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截至2020年末,中国城投公司的总债务,已经达到39万亿元人民币,让投资者越加担忧。

看起来,房地产“国进民退”的趋势已成定局,但是,被央企、国企垄断之后的房地产业,能担得起稳定中国经济的大梁吗?在“土地财政”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是否还会回到房地产泡沫膨胀的老路上去呢?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文静
订阅财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财商天下】史上最严监管 冬奥会倒计时
【财商天下】中共央行急放水 反遭市场冷遇
【财商天下】封国得来好处?外汇高顺差之谜
【财商天下】民企遭打压后 腾讯仍值四个中石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