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三

【戚继光传】少将献策 拱卫京都

作者:洪熙
延庆八达岭长城的戚继光石雕像。(Zvonimir Atletic/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43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后,渐失伟烈雄风。蒙古瓦剌侵犯边关,大明皇帝英宗亲征,却在土木堡被俘,明军死伤过半。到了明宪宗时,朝廷颁布了明朝第一部《武举法》,选拔天下武官。由于当时重文轻武,天顺八年武举开科,竟都无人应试。到了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颁布了《武举条格》,进一步完善了《武举法》。戚继光在武举乡试中大显身手。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戚继光带兵戍守蓟门。蓟门,即蓟镇,明朝在京师北边设置的九个重镇之一。由于兵力不足,兵部会抽调各地将士戍守,拱卫京师。每次带兵出发时,他都是气宇轩昂,意气翩翩,常常骑在马背上开怀豪吟,歌咏壮志,“每经霜露候,报国眼常明”。

明朝武举乡试要考骑射、步射,以及笔试策论,不仅考武艺,还要考谋略。答策不合格,不能参加武试。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在山东武举乡试中,22岁的戚继光脱颖而出。

戚继光考上武举后,仍继续戍守蓟门。有时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他的心里想的都是报国报主,曾作《马上行》诗曰:“歧路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长生不老一向是众之所愿。但辗转沙场,什么才是将门的长生之术?有一次,戚继光带着一队人马前往蓟门,途经太平寨(今河北太平寨)。他登上南寺眺望北山古刹,有人给他讲长生之术,戚继光说:“身为将领,义在与军队共生共荣。正准备着以死殉国,以鼓舞士卒杀敌之志。如果学起长生之术,还能训练士兵报国吗?视境况出仕、退隐,这属于上天的安排。一生鞠躬尽瘁,即使死又有什么遗憾呢?这就是将门的长生之术。”

经过多年的军旅生活,戚继光对地方军政已经谙熟在心。虽然北方暂无边患之忧,为以防万一,他著作了《备俺答策》,详细阐述了防御蒙古俺答入侵的系列兵谋。上级看罢,也只道他是军事奇才,但眼下边关安宁,这么详备的防御策略一时也派不上用场,就没有予以采用。然而就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件事,使得戚继光朝野尽知。在这个转捩点,他被推到了“将才”之列,他的策论也成为培训军官的教材。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戚继光进京参加武举会试。就在考试期间,蒙古首领俺答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攻打北京。北京附近的城镇被劫掠一空,百姓惨遭屠杀,“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消息传到京师,满城百姓惶恐不安。

为保帝都安危,朝廷宣布京师戒严,并且命所有参加考试的武生,即刻参加备战。戚继光苦心著就的防御策论,于此时大放光彩。他献上《御虏方略》,朝廷任命他为总旗牌官,督防京师九大城门。

《御虏方略》陈述了十多个主要事项,退敌很有胜算。兵部官员商议后,奏请朝廷将其刊刻成册,发给军队将士学习。一时戚继光的兵策成了制敌取胜、培训军官的最佳教材。戚继光也因此名声大噪,被记录为“将才”。

蒙古退兵后,戚继光出众的表现,给很多大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众臣竞相推荐他。这颗闪耀的将星,在众人的簇拥下日渐璀璨,辉映着大明的帝国大厦。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人们似乎看到了逝去的伟烈雄风将会重振。群臣联名举荐,天子也从善如流,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授予他山东都指挥佥事一职,让他先平定家乡的倭寇。

戚继光不负众人所望,出手迅猛,练兵有效,很快就平定了家乡的倭乱。将才堪用,朝廷直接将他调到倭乱肆意横行的浙江地带,担任浙江巡按胡宗宪的参将,协助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的海事防务。

说起倭乱,不得不提及“宁波之乱”,也称“争贡之役”。明朝为防范海盗,实行海禁。与日本贸易,明朝为了区分被册封为“日本国王”的幕府将军的官船与倭寇船,所以发行勘合符,加以区别。大明和日本,国与国之间的朝贡贸易,限制十年一朝。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西海道大内氏派遣宗设朝贡大明,在宁波进行朝贡贸易。日本南海道细川氏派遣鸾冈瑞佐、宋素卿等也来朝贡。他们虽然后到,但宋素卿贿赂太监赖恩,不仅被奉为座上宾,也有权先验货,使得持有“勘合符”的大内氏反变成了“非法”的。

因为此事,日本二派使臣在中国境内全力火拼,沿途烧杀劫掠百姓。这波争贡结果,鸾冈瑞佐被杀,宋素卿也被追杀,还导致大明武将刘锦、张镗、胡源等人惨遭杀害,整个浙江为之震动。此后,明朝断绝与日本的贸易。日本不敢朝贡,但又需要中国商品,于是形成武士与海盗、海商勾结,沿海走私兴盛。

当时海贼和倭寇势力越来越大,不仅打家劫舍,肆意劫掠百姓财物,搅得沿海天日难宁,还“喜盗、轻生、好杀”,洗劫财物,掳走人口后,恣意纵火,将民宅焚之殆尽,所到之处,必是烟焰烛天。

到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岸,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戚继光刚到浙江上任,就面临一场战事。先前海贼徐海勾结倭寇,攻打桐乡。戚继光出谋献策,为总督胡宗宪解除了桐乡之围。倭寇残余人马,约有800人流窜到浙江慈谿。

尽管倭寇只有800人,但贼性凶悍,戚继光调动了近7000人,到高家楼剿贼。然而,这800倭寇竟也兵分三路,直接冲进大明各军,把数千明军杀得落荒而逃。戚继光站在高处大石上,看着明军溃不成军,看着倭寇气焰嚣张,于是取出弓箭袋,对着三路贼首连射三箭。

他箭术奇准,三个贼首当即倒地身亡。倭寇一看自家头领阵亡,赶紧撤离。就这样才解除了高家楼之危。在高家楼之战中,戚继光、俞大猷、谭纶三人首次见面。这三位将领在明朝史上均是声名显赫,各树奇功,各有辉煌。

参考资料:
《明史》卷212
《练兵实纪》卷2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1@*#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隆美尔元帅,是二战时期德军最著名的将领之一,也是极少数受到同盟国阵营尊敬的将领。他虽然效忠希特勒,但却从未加入纳粹党,并且多次抗命,拒绝执行希特勒的屠杀令。
  • 横屿之战后,戚继光又陆续在平海、仙游等地取得大捷。戚家军紧紧追击倭寇余党,直接将他们逼到了海上。倭寇残部无处可逃,只得抢了渔船出海逃窜。
  • 戚家军名闻天下,行动迅猛,犹如电掣雷霆,令倭寇闻风丧胆。鸳鸯阵、狼筅在荡平倭寇中,大显奇效。戚继光创下九战九捷、连克六十大营的辉煌战绩。倭寇直呼戚继光为“戚老虎”,称戚家军为“戚虎兵”。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朝廷颁发袭官文书,十七岁的戚继光得以世袭父亲官位。他本想多留些时日,照顾生病的父亲。戚景通则催促儿子赶紧奉命北上。戚景通为官清廉谨慎,家里平日并无积蓄。为了给儿子筹集进京的路费,他变卖了陇右别墅。
  • 明朝倭乱肆虐,戚继光创戚家军,布鸳鸯阵、三才阵,把海盗倭寇驱逐到海上。戚继光南扫倭乱,北镇蒙古。论武,他是戚大将军;论文,他是词宗先生。其人文韬武略,谋勇双全,既省天时,又察地理。
  • 一般认为,麦克阿瑟将军军旅生涯的颠峰,是韩战中的“仁川登陆”战,这一战也是他的谢幕之战。这场经典的作战计划波折不断,屡遭质疑是不可能的任务,在事前普遍不被看好。但在最后的战前会议中,麦克阿瑟以演说的方式进行了约十分钟的简单报告,让与会的高阶将领们一致信服,最后决定支持他,使得仁川登陆战最终得以顺利进行…...
  • 《独立宣言》的作者托马斯·杰弗逊,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智慧的,同时也是最不爱开口说话的那个人,他说出的话多是金句,他是这样表达对法国的情感的——我们美国人都有两个祖国,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法国!
  • 1944年冬季,对二战时期的美军而言是一段最为煎熬的日子。虽然纳粹德国已逐渐走向败亡,但是这个时期美军面临着欧陆数十年来最艰苦的寒冬,前进的每一步都艰苦万分。12月希特勒为求最后一搏,集结30个师发动了突出部之役,初期让美军遭受重大损失,其阵亡人数接近2万,是美国在二战所经历最血腥的一役,堪称是在胜利黎明前最黑暗的一段。
  • 图为美国画家William Trego的油画《进军福吉谷》(The March to Valley Forge)。(公有领域)
    1777年的冬天,华盛顿率领部队来到费城附近的山谷——福吉谷(Valley Forge),以期让军队休养生息,渡过美国东部漫长的寒冬。后来的史书传记都说,这个冬天大陆军处境最为凄惨,日子最不好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