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艺传薪】专家:传统剧曲需要更多“桥梁”

人气 116

【大纪元2023年07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黄捷瑄台湾台北报导)“台湾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也想不通⋯”2018年,纪录片《红盒子》的主角、自小跟着父亲李天禄演出布袋戏的演师陈锡煌,看着传统掌中戏从光复初期的兴盛到现在淡出庙口、戏院,延请戏班的从酬神的善男信女变成了政府机关,不禁发出感叹。

近六、七十年来,台湾从农业社会转型成工商社会,而北管戏、歌仔戏、布袋戏、京剧等传统戏曲,几乎都成为时代潮流下的牺牲品。

以北管戏(早年称为“乱弹”,是一种发源于中国,主要以官话唱说的剧种)为例,日治时期全台职业的“乱弹班”达三十团以上,业余的北管子弟团更高达上千团;但到了1980年代,职业乱弹班只剩下一个。子弟团虽然与民间庙会、丧祭等需要结合,仍然维持相当的数量,但大多数只能演奏器乐曲,而较少学演戏,且后继乏人。

北管戏曲在日治时期风靡全台,职业及业余团体高达上千个。图为2023年5月27,北管轩社“新庄新乐园”在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宜兰园区演出。(黄捷瑄/大纪元)

据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学系系主任简秀珍对宜兰的北管子弟团“罗东福兰社”的研究,在农业社会,神明生日都刚好是农闲,人们的作息可以参与那样的活动;1970年代台湾从农业社会变成工商社会,很多人去工厂或公司上班,休息的时间变成一周的礼拜天或轮班,就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大家都要去工作或到了外地,所以供子弟练习的曲馆变得门可罗雀。

北管的主要乐器为武场的鼓、锣与钞(钹)及唢呐(吹);文场以提弦与吊鬼子领奏。不像古琴、琵琶或西洋乐器可以独奏,北管的特殊性在于需要多人合奏,因此当子弟无法一起练习,音乐也随之沉寂。

北管可以说是早期的摇滚乐,节奏强烈,热闹非凡。不过现代人可能觉得北管很吵。简秀珍对《大纪元时报》说,平常一般人比较难听到好的北管乐,有两个原因:一、庙会本身是个热闹的环境,不是很好的听音乐场合;二、现在很多“出阵”(游行表演)讲求场面,所以会要求人数,而不要求品质,造成了滥竽充数,听不到好声音的问题。

教育西化 切断传统脐带

除了生活型态之外,传统戏曲与现代人脱节的原因,还可以追溯到日治时期的西式教育与其造成的价值观影响。

简秀珍在研究日本时代的儿童戏剧时发现,日本时代实施“新式教育”,即西式教育的时候,学生接触的大多已经是西方音乐了,当越多人进学校,学生就越少有时间在外面接触到婚丧喜庆用的音乐,或是参加曲馆,除非长辈鼓励;北管又是合奏,“不仅要老师教,还需要很多人跟你一起玩”。换句话说,学北管的环境渐渐被破坏掉了。

与此同时,教育活动及各种新式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酝酿,让人们忽视传统音乐。

“学校教的东西会被认为是主流。所以当我们从小受西乐教育,很多人会觉得‘西乐是比较高尚的’,潜意识里面已经被种下了这样的概念。”简秀珍说,“相反的,对那些在地产生的音乐,我们就会觉得‘喔,这太普通’,而不会注意到其实它在我们的社会流传了这么久,流传这么久一定有原因。”

北管大约是在清代初期,乾隆嘉庆年间经福建、广东传至台湾,其用途几乎都与酬神、拜拜有关,才一直延续下来。“曾经有段时间,人们被教育拜拜是迷信的,初一十五要节约拜拜,各种观念合在一起,就会让人觉得‘这东西是不好的’。”简秀珍说。

传统音乐的理论基础是零

由于发现民间曲馆已无法进行承传的工作,北艺大传统音乐学系在1995年成立,希望将部分传承的机制转移到学校。这个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台湾传统音乐的理论在哪里?

“这不是说技术上从零开始,技术在民间有很深厚的基础,而是指‘理论基础是零’”,简秀珍解释,“传统艺术之所以会形成,一定有其理论,可是我们还没有把它整理出来。就像西洋音乐有原理、原则,考试还可以去补习。所以传音系成立之后,学校除了把技术教好,也要把理论整理出来,让人家来学比较快一点,或者了解说:哦!这也是有学问的。”

在教学场域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在的学生学得很快,考完试又很快就忘了,但传统音乐的“韵味”需要时间的累积。

简秀珍说,在传统的曲馆,可能半年学一首南管曲子,进度很慢,就是把一个东西学很久很久,然后就“着根”,就是记住了,“这种东西需要时间,不只是把音乐演奏出来,要有那个韵味,这要时间”,因此这条路最重要的是“持续去学习”。

全球化下 传统更有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讯、商品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着,越在地的东西越显得特殊,这或许是传统戏曲再度复兴的契机。但先决条件是用另一个思维来看传统戏曲,抛弃累积在脑海里一百多年,“西洋音乐比较棒,传统音乐根本就不想听”的成见。

简秀珍说,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很残酷的是,这是一个竞争的世界:你要怎么展现你的文化?去国外演奏莫札持、巴哈当然可以,但是你的特色是什么?面对文化竞争,你不研究自己的东西,谁要帮你做?而且我们来做可能会占有一点先天的优势。”

留学法国的简秀珍体悟到,法国的艺术当然很棒,大家随口就可以说出莫内、梵谷……这些艺术大师,然而,这些所谓的“大师”能够广为人知,是因为有非常多人在帮他们写诠释、写介绍,人们才知道怎么去欣赏,知道他们好在哪里。

“台湾的南管音乐不棒吗?北管不棒吗?也很棒,但是传统音乐缺乏人们去帮它做诠释。”因此简秀珍鼓励学生,“我们需要的是这个桥梁。除了要演奏得好,还要做这个桥梁,要告诉人们怎么看、怎么欣赏传统音乐,让人们发现‘哦!原来是这样子!’进而认识传统音乐。”

“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在作桥梁的工作”,研究戏剧,本身并不是音乐专业的简秀珍说:“因为以前做研究时遇到一些很好的长辈,各种机缘巧合,让我觉得应该做这样的事情,也希望更多人加入这个工作。”◇

责任编辑:施暮羽

▶▶更多【掌艺传薪】专题文章
http://cn.epochtimes.com/gb/tag/%e6%8e%8c%e8%97%9d%e5%82%b3%e8%96%aa.html

相关新闻
【掌艺传薪】掌艺无穷尽 国宝艺师谈创新
【掌艺传薪】闲聊扮仙-人间福主庆长生
【掌艺传薪】传艺偶像 不看偶像剧
【掌艺传薪】剧场效益有限 山宛然黄武山:珍惜做推广的机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