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艺传薪】剧场效益有限 山宛然黄武山:珍惜做推广的机会

人气 344

【大纪元2023年07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黄捷瑄台湾台北报导)读者如果搜寻现在的布袋戏演出,会看到一些进入剧场的新颖节目,出身莒光国小“微宛然”的黄武山,早在2014年就走入剧场空间,尝试“人偶同台”,虽然演出很成功,也接到国外艺术节的邀约,但最后还是因为经费问题无法触及更大的市场。

黄武山是“亦宛然”1984年进入莒光国小进行校园承传所培养出的布袋戏演师,自组“山宛然”剧团。黄武山是客家人,为了用最熟悉的语言演出,他借鉴客家采茶戏的音乐、歌曲,并融入客家服饰特色,这使“山宛然”在台语为主的布袋戏界独树一帜。

大学念心理、研究所念戏剧,所以对黄武山来说,想要跨界或跨领域拓展掌中戏的可能性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2014年及2018年,山宛然分别创作“人偶同台”的新剧《聊斋-聊什么哉》及《白色说书人》,这可以说是走在跨界的尖端,但他也很快就发现剧场演出的局限性。

2014年,“山宛然”与“弘宛然”剧团演出的“人偶同台”新剧《聊斋-聊什么哉》剧照。(山宛然客家布袋戏团提供)

“你可以跟其他剧团合作,你可以跟管弦乐团合作,但是必须思考的是合作要做什么?创作第一个花费时间,演完之后能不能继续再演也是个问题。”黄武山说,《聊斋》至少演了三次,但台湾的市场、土地就这么大。

后来新加坡艺术节、美国的偶戏节都来接触过他,但国外的偶戏节基本上认为一个团就两、三个人,经费不是很多,而《聊齐》至少是中型剧场以上的编制,光演出和工作人员就要四十人,出去一趟包括机票的费用是可观的,没有艺术节出得起这样的经费。

“除非有经费,否则它就是赔钱,真的是赔钱。”黄武山直言:“我有算过,《聊斋》包括舞台、技术、灯光……至少需要15个人,这已经很极限了。但国外的偶戏团基本上三个人。欧洲的土地又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国家,不用什么交通费,东西可能货柜载过去。我们从台湾飞过去,又15个人的机票,谁会愿意? ”

撇开钱不说,更核心的是跨界对剧种的加分在哪里。

“你可以打爵土鼓,可以把整个交响乐团搬到舞台上,这没问题,但要去思考,你去结合是什么意义。”黄武山认为,“台湾可以做的创新很多,当然可以赚钱,但做完对布袋戏来说没什么意义,不如老老实实去做推广,培养观众。”

科技重要性不能凌驾于人

现今传统戏曲的表演团体,多半需要政府经费的挹注才能维持。不讳言,如果政府的“跨界”、“科技”计划可以申请几百万,剧团可能会为了补助而去制作节目。

传统戏曲学者、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学系系主任简秀珍,本身也曾在国家艺术基金会担任委员,参与补助艺文团队的审查。就她的观察,有一阵子几乎每个团都要作投影,有补助一定要有字幕;投影的效果可能有些做得很好、增强情境,但大多数并没有特别的需要,只是跟随潮流,问题是投影很花钱。

“投资在这个上面有点怪,因为所有的表演最重要的是演员的表演。”她质疑:“为什么不把钱花在让演员演戏演得更好上面,不然给我们看灯光秀、投影秀就好了,为什么要再去看人?光雕、投影不是不可以做,而是这是旁支的东西,最后还是剧本要好,演员表演要好。”

这个时代流行这种技术,下个世代也许又是不一样的技术,技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她提醒,“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到人身上,因为所有的表演艺术是用人来传承的,如果技艺没有在这些人身上,让他把东西留住,以后的人看录影、录音是学不来的,因为这些东西需要老师跟你讲很多诀窍,需要老师‘开破’,学生才会学得比较快。”

回归技艺与剧种特性

不论新一代要跨界、结合科技或改编传统戏曲,都必须顾及“剧种特性”,就是知道什么是可以改的,什么是不可以改的。创作者必须去思考,布袋戏不能免除的是什么?偶戏的特色为何?为什么用布袋戏来演?什么东西是人戏做不到的?又什么东西是偶做不到的?

简秀珍曾经看过用布袋戏演爱情故事、诠释“心理状态”,结果不是太成功,就是没有考量到“剧种特性”。

她分析:“让角色去思考心理层次的问题,是把西方戏剧理论套到传统戏曲上。传统戏曲并不是没有塑造角色,而是由外而内的把功夫练到好,就能够呈现那个角色。或者说是在符合剧情的状况下,把事情‘演’出来,让观众感受到对人情的细微观察,而不是滔滔不绝的自我表述。”

简秀珍忧心:“这种困境可能源自部分演师在技艺上没有办法突破,或他可能操偶没办法做到更好,所以就想用其他的东西来包装,这可能是要小心的地方。”◇

责任编辑:施暮羽

一起来追剧:“山宛然客家布袋戏团”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shanpuppet

▶▶更多【掌艺传薪】专题文章

相关新闻
赴中参访一带一路 台湾私校恐遭红色渗透
统测周末登场 若遇地震将依三原则因应
保障身障生升学 大专明年起须提供甄试名额
组图:傅申教授古书画鉴赏题跋纪念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