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东北振兴的目标定位不明智

标签:

【大纪元9月5日报导】中国政府振兴东北的战略方针能否持久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既取决于其设定的战略目标,又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还取决于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综观全局,实施这个战略的机会成本也不应该被忽视。

让我们先集中看看振兴东北战略的目标定位是否明智。从东三省负责人的谈话和其他中国官方媒体的公开报道看,整个振兴东北战略似乎是围绕着”复兴工业基地”的主旋律进行的。有的报道甚至直接将这一计划称之为对”共和国装备部”的振兴。

不错,东三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执中国重工业之牛耳。例如,八十年代初,东三省的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但是其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百分之十四点三,而工业生产总值高达百分之十六点七。中国的汽车船舶制造、钢铁生产、工业重型装备制造等的相当部分都在东北地区。应该说东北的确曾经有过”共和国装备部”的辉煌。

东北成为共和装备部应该说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的。一是东北的确有着在中国国内相对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又发现石油资源。这些资源为与之有关的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许多非经济因素影响的结果,尤其是长期以来受到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东北作为以资源开发为先导的工业基地始于日本占领时期,主要是源于其靠近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日本侵华战争的需要。日本投降后,以苏联为依托的东北又在生产军事装备、支持中国内战中的共产党军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共产党执政初期,东北更成为支持中国军队在朝鲜作战的后勤基地。随后,与中国新政权有着共同意识形态的苏联政府支援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发展初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百五十六个项目的一个相当部分也建在了东北地区。

由此可见东北工业中心地位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计划的产物,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条件下形成的中国经济布局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可以说主要是在战争中或准备战争的过程中完成的。而在战争时期,战争的需要至高无上,以战争和战争准备的名义,日据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当权者可以没有制约地强行调动其他地区的资源来支持东北地区的发展,对此无人敢于挑战。可以说,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成主要不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不是民间资本向高效益地区流动的结果,而是不计成本的中央计划的产物。

一个经济中心形成后,自我强化和走向衰落的两种命运都可能存在。按照经济学理论,无论当初使得某一地区成为某一种特殊的经济中心的原因是什么,一旦其经济中心的地位确立起来,它便有可能由于其密集的人才资源、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条件而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从而更进一步地巩固和发展经济中心的地位。但是许多经济中心在技术和市场条件的变化后也有迅速走向衰落的可能。由于航运成本的迅速下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由于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都可能使得一些原有的经济中心在新的更低廉的国际资源的竞争中失去其原有的在国内的资源或技术优势,以生产煤矿为主的英格兰北部地区的衰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一个经济中心无论是走向这两种结局的哪一种,最终都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当然,从理论上讲,一个由中央计划不计成本培植起来的经济中心也能够继续地由中央计划不计成本地支撑下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随着总体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靠非经济手段支撑某一特定地区经济结构的成本也就会越来越高,不仅到头来难以为继,而且还会使得最终的补救成本更为高昂。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中心地位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渐衰落的结果,表明了这个地区作为重工业中心缺乏再生能力。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例如,以资源优势条件一项来看,与国际市场相比,东北地区铁矿品位低,而且煤炭、石油的开采成本也逐渐上升,这些使得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进口资源生产重工业产品更为便宜。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以国有为主导的工业所有制结构使得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其经济结构无法根据市场变化而得到有效调整,从而失去了其建立在巨大成本之上的原有的优势地位。时至今日,在其他地区快速发展,市场导向的新的工业中已经形成的情况下,东北恐怕已经失去了振兴其工业中心地位的机会。

自由亚洲电台

相关新闻
胡少江: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不利于中国发展
中国股市低迷和经济高速增长长期共存说明了什么?
胡少江:中国刮起“东北风”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