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茉莉: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中的异数

--拥战的霍塔

茉莉

标签:

【大纪元6月8日讯】最近,美国正在安排伊拉克的主权过渡,新的伊拉克政府将在6月30号之后获得权力。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反战和拥战的争执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伊拉克目前的混乱局面,更使人对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产生怀疑。

令笔者感兴趣的,是各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对待伊拉克战争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当年诺贝尔设立和平奖的目的,即褒奖那些对人类和平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一百年来,这些获奖者都以坚定的非暴力信念捍卫和平。因此,“反战”立场对这些和平卫士来说,是天经地义的选择。

对美伊战争持最激烈反对态度的,是1976年的得主玛基尔(Mairead Corrigan Maguire),1997年的得主乔迪-威廉姆斯(Jody Williams)。前者因为力主和平解决北爱尔兰冲突得奖,后者是因为反地雷的出色工作而获奖。这两位诺奖得主曾在美国白宫对面的公园,与其他的反战人士坐成一圈高唱“和平你好”,并展示一些伊拉克平民伤亡的惨状。由于拒绝警察干预,二位诺奖得主被当场逮捕。

此外还有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英国圣公会前主教德斯蒙德.图图发表讲话,呼吁美英两国领导就军事入侵伊拉克认错。200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伊朗女律师希林.伊巴迪最近发表演讲,说:“不能用集束炸弹来输出民主。暴力具有传染性。”她为美国入侵并占领伊拉克给这个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到担忧。在绝对的和平主义者--宗教人士眼里,战争无论如何是一个错误。

但是,199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东帝汶独立运动领导人拉莫斯.霍塔(Jose Ramos-Horta),却一直对美伊战争持坚定的支持态度,与他那些诺奖同仁们观点迥异。霍塔的观点表达了战争与和平的一种辩证关系:有时候,为了和平必须战争。

去年,霍塔在纽约时报公开撰文,题目是:“War for Peace,It Worked in My Country。”在此文中,霍塔回忆了自己一家的悲惨遭遇,在东帝汶和印度尼西亚漫长冲突中丧生的兄弟姐妹,讲述他们苦难的东帝汶人,如何请求外国势力把他们从压迫中解救出来。

这即是霍塔所质疑的:既然西方势力可以帮助东帝汶人享受自由,为什么伊拉克人不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呢?尽管为最近揭露出来的美军虐囚事件深感不安,现任东帝汶外交部长的霍塔,还是不改他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的态度,他列举一系列事实,例如科索沃战事北约轰炸南斯拉夫等,说明国际军事干预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为什么在对待美伊战争的问题上,霍塔成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中的异数?这和霍塔自身的经历,以及他的祖国所经历的巨大灾难有关。霍塔1949年12月26日生于帝力,由于积极参与东帝汶抵抗运动,他曾经长期流亡海外,从事国际法和人权法研究。霍塔主张东帝汶人民拥有自决权,多年来坚持向联合国、欧洲议会等提交东帝汶问题,呼吁尊重人权。1996年,霍塔与贝洛大主教同获诺贝尔和平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给予霍塔的颁奖理由是:“对被压迫的人们持久地做出自我牺牲的贡献。”

作为杰出的人权斗士,霍塔长期努力的一个目标,是以侵犯人权为由,阻止美国贩卖武器给印尼,并争取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东帝汶人民的抗争。霍塔成功了,他因此希望伊拉克人民借助美国的军事力量,摆脱萨达姆残酷的专制统治。

霍塔的拥战,并不改变他的和平主义立场,只是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上,他持有一种辩证的观点而已。(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出兵造成中东动荡 美国赔偿埃及三亿美元
印度与美国同意加强国防和反恐合作
娜仁花:“六.四”北京的血色清晨
布什的诺曼第演说只谈D-DAY不提伊拉克战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