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为何对黑龙江洪灾集体失语?

标签:

【大纪元6月19日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采访报导) 黑龙江省6月10日发生在甯安市沙兰镇洪灾,造成至少103人丧身,其中包括沙兰镇中心小学的99名学生。《光明网》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的新闻媒体一度对这场灾难“集体失语”,也就是说沉默以待;更有报导暗示:这场灾难中没有人为过失。

中国的新闻媒体为什么在这次洪灾中扮演消极角色?应记者邀请,美国托莱多大学教授冉伯恭和美国的电子杂志《大参考》主编李洪宽围绕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记者:“这次沙兰镇洪灾是因为上游的暴雨造成的,沙兰镇处于沙兰河的下游,有的报导指出,说是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让人们疏于防范。《光明网》、《光明日报》这次提出质疑,意思就是说:媒体在为当地的官员维护。我想请问一下两位,中国的新闻媒体为地方官员,甚至于更上面的官员进行维护、辩护,人民应该怎么样来反省这一现象?请李先生先来谈一谈。”

李洪宽:“这次就外电报导:死亡两百多人,有可能还会更多。但是中国现在官方承认的就是差不多九十多人,这数字可能就是以外电的报导更可靠一些,因为这个学校有三百多人,绝大部分学生都没逃出来,而逃出来的人是可以统计的,很多人现在还下落不明。这个现象如果在一个自由社会,像西方的媒体,应该会更详细的报导,尤其就是这个准确的死亡名单、失踪的名单、或是已经获救的名单都会公布出来,这样的话,官员要想抵赖的话呢也很难。

但是,中国有一套非常系统、非常成熟的控制这个所谓突发事件、重大社会事件、新闻事件,有个控制机制。但是现在这个媒体情况,稍微有些不同,现在有一个自由化的趋势,各地有些报纸,因为受到市场化的驱动,会多多少少拐弯抹角的说,或是从侧面来报导指出官方数字是不可靠。但是,官方也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维护他自己的权位。就是说他的说词是可靠的,别人都是造谣。”

记者:“冉教授,您怎么看中国的媒体不敢报导重大事件的这样一个现象?”

冉伯恭:“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主要媒体都是“政府媒体”,都是由政府所控制,过去中国的新闻政策就是报喜不报忧。再一方面就是地方的关系,地方官员只要有任何煤矿发生爆炸,死亡很多人,不然就是发大水,死了这么多人,相对来说,这些地方官员都是很重要。从省长,一直到县市级、乡镇级的都要有各级官员负责。但是,这些各级官员尽量的就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最好外面不要报导,非报导不可的话,就是尽量减低这个死亡人数。”

记者:“在中国,建立突然性的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方面,有做哪些工作?冉教授您认为呢?”

冉伯恭:“以数量来说,中国的媒体发展相当快,媒体的读者和观众数量相当大,以世界标准来说,数量是相当大的,在这一方面来说,可以说是在进步。但是缺点就是所有的主要媒体都是经由政府控制,假设中国不让媒体宣布事情的真相的话,这种控制力量,我想对中国来说是个很大的缺点。”

记者:“李先生,对于重大灾变的预警机制的建立方面,中国政府还需要作哪些工作?”

李洪宽:“这个问题表现出一个比较讽刺的,就是现在手机这么发达,我看相关报导讲,班上好多同学可能大部分都有手机,学校也有电话,现在通讯如此发达。而上游发大水,事实上有人试着给下游的相关单位打电话,包括给当地的公安、或是教育局打电话,打电话都是没人接没人听,或者说打到当地的政府办公室,政府说我们太忙了,顾不上这事。

第二个、就说像这种宣传媒体,像广播、甚至网路,新闻发布的机制,也都非常残缺不全。现在呢就是想发一个消息,尤其是重大消息,从网上是发不出去的,电视台可能还在排时间,电台也没那么快。但是这个消息比如说上游的县发生了重大洪水,甚至别的那种自然灾害的时候,下游的老百姓根本就不能很快的知道。假设说这个消息当地的电视台报导了之后,动员大家去发动,让自己的亲戚、家人同学,给下游认识的人打电话,也许就能够很快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记者:“关于建立对突然性灾害的预警机制方面,请冉教授再谈一谈。”

冉伯恭:“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大家都知道发展很快,但是很多地方都跟不上,那么特别是在地方行政人员和设备方面都跟不上。最近几年来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天灾人祸不断,每年十几万人死亡,工人、煤矿、工厂意外不断,意外发生以后,什么省委书记、大官都赶紧跑去调查,推究责任,这都是事后的补救问题。

为什么是这些事发生呢?主要就是两个,一个就是说中国很多的工厂、矿场的设备都非常老旧,第二个问题就是说当地的行政人员素质不够,判断力差,素质不够甚至行政效率不够,什么时候能完全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对中国来说,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据自由亚洲电台录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黑龙江逾两百人遇难  死者多为儿童
传沙兰洪灾肇因于水利官员宁可买车不修水库
中国媒体披露沙兰洪灾遇难学生达九十八人
黑龙江宁安村民:当局隐瞒死亡数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