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中国新年话传统(一)

人气 20

【大纪元2月11日讯】(新唐人电视台报导)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热线直播节目,我是主持人安娜。首先向各位拜个年,祝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吉祥如意。过年的时候全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探亲访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过年与传统”。

在线收看
下载收看

欢迎您打我们的热线,告诉我们您是怎么过年的以及过年的传统。您也可以通过我们的热线向您远在异地的亲人送上您的节日祝福。

在现今社会中,我们一天天遗失了我们的传统,您可以发表您的意见,对于我们的传统是否要保留,他有多少价值。我们今天是直播节目,欢迎您播打我们的热线号码提问或发表意见,热线号码是646-519-2879。中国大陆的免费号码是400-712-8899再拨899-600-8663。

首先向各位介绍一下两位特别来宾,这两位都是《新唐人》的特约评论员,这一位是曲峥博士,这一位是章天亮博士,两位好。能不能请曲博士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中国人过年的传统。

曲峥:我们中国的过年是要比西方的新年假期还要长,传统上的过年是从蜡月初八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有一个半月的时间。

中国过年就是围绕着感恩,感谢神明保佑过去一年来家庭和睦,五谷丰登,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是信神信佛的,同时也是回归传统,所以会祭神祭拜祖先。

另外还有“祈福”,就是向神明许愿,我要做好事,希望来年神明能够保佑,来年能赐福给我,围绕着中国的传统有很多风俗和习惯,有些一直延续到现在,比方过年的庙会和各种习俗都是由此来的。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了祭拜神明,我们在过去的历史书籍或文艺作品中都看到,过年时还有人要斋戒沐浴,去拜神去庙里上香,还要在祖先的牌位前供水果、食物,那中国人为什么要祭祖、为什么要去祭拜神明呢?

章天亮:现在感觉新年好像只是一个娱乐活动,大家在一起高兴高兴,吃一顿,朋友大家聚一聚。其实在古代,中国的“拜年”是有非常庄严肃穆的传统文化内涵在里面的。

比如这个“年”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所表达的是五谷大熟。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非常注重祭拜土地神、农业神以及其他的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知道天坛有个祈年殿,过年的年和祈年殿的年是同一个年。祈年就是皇帝会在冬至这一天亲自到天坛去拜祭农业神,祈求来年丰调雨顺,所以过年就避免不了有很多祭神的活动。

另外,当中很重要的就是祭祖的活动,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以孝道为核心的,他讲仁、义、礼、智、信,但是孝道是仁义之本,所以中国人非常注重孝道,拜祭祖先就是一种孝道的表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追思祖先的道德。

我们现在都讲“人心不古”,古代的人心是很淳厚的,现在人觉得世风日下,所以说人心不古,就是说现在人没有古代的人那样淳厚,所以拜祭祖先还有一个追思祖先道德的意思在。

主持人:我们现在看中国农村有些地方,人人都会贴门神、祭灶王爷,这又是怎么来的?

曲峥:中国古代是相信人间的大小事是由各种不同的神来主管的,过去老百姓会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灶王爷是掌管这一家的善恶,好坏都会向上天去报告的。

主持人:我还以为灶王爷是只管你们家有没有饭吃?

曲铮:你们家有没有饭吃是跟你们家干好事坏事是有关系的,如果这一家要干好事,那这一家就不会挨饿;如果老干坏事,你就不光是饿肚子,你干大坏事,灶王爷如果报告天帝的话,你还要减寿300天。这样一来,人他总是有个约束,他觉得这个家到处都有神明,有灶神;床有床神;过去家家户户有口井,那井里头有井神;田里面有土地神。

灶神到了腊月23日这一天,他就要上天去汇报了,等祂回来时就要重新贴灶王爷像,叫“请灶王爷像”,也就是在年30的时候,要重新贴个新的灶王爷的像,每年的年30就是从这儿来的。

主持人:那门神呢?

曲铮:门神本来也是为了保护这一家不要被邪鬼入侵,这也是从唐代开始的,本来是把唐太宗的两个大将的画像贴在门上面,过去也有个传说,所以后来老百姓也就把他们做为门神,保护这一家的家宅平安,不让邪恶,不让鬼入侵。

主持人:要小鬼不要进门。

章天亮:当时在《西游记》里就有讲这个事情,唐太宗有一次到地府去,因为当时统一的时候,有很多人在战争期间战死了,所以有很多冤鬼,有些会作祟的就到唐太宗住的地方来捣乱。后来唐太宗手下有两个大将,一个叫秦琼,一个叫尉迟敬德,天下兵马大元帅,穿上他们的将军服,很威武的。

他们就跟唐太宗讲,我们两人今晚来站岗,看哪个邪鬼来作祟,两人就在门口站着。《西游记》里有这么一章“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他两人这么一站,别的邪鬼就不敢来了,唐太宗就安稳的睡他的觉。

第二天,他俩又来站岗,唐太宗是个仁君,他说你们俩也得睡觉,不能只有我睡啊,那就这么办吧,就找人把他俩的像给画下来,因为画得很逼真,画好了以后贴在那门上,那就起作用了,从此以后,秦琼和尉迟敬德的画像就变成了门神的像。

主持人:那他们不但保护了唐太宗,还保护了所有的人了。刚才您提到过年从腊八就开始,就是从十二月初八日开始,那腊八在北方有腊八粥,有各种各样的像栗子、花生、莲子等,很好吃的。

我记得长辈那时候就讲说,过去过腊八的时候,各个庙都会去舍粥,那粥都做得很稠的,都可以让穷人过年时吃饱饭,甚至可以放在手绢里,不会漏汤。到了民国的时候,听说学校里有舍粥的,那这个腊八粥是什么来历呢?

曲铮:腊八粥还是从佛教里边来的,中国传统中,原来腊月是有一个节日,后来跟佛教合在一起了。在古代“腊”就是祭拜神明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腊”就是合祭诸神。

过去中国传统把天、地、神明和自己的祖先合祭,一起祭拜,那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大祭,冬祭是在冬季,规模最大,连皇帝都要祭,就是刚才章博士说的,冬至的时候要在天坛的祈年殿祭祀,所以冬祭是最大的。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为传说释迦牟尼佛腊月初八这天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那在这之前,他曾有一次非常饿,饿昏了,后来碰到一个牧羊女,这个牧羊女就用苹果、糯米团子煮了一碗粥给释迦牟尼佛喝,他喝了之后,在菩提树下打坐,最后悟道成佛。后来佛教徒为了纪念这个,就在腊月初八这天煮腊八粥。

这个风俗后来跟中国原来就有的“冬祭”这个很大的节日合在一起了,所以在腊八这天大家都煮,不光是佛教徒了。而在寺院中还有浴佛节,还有善粥,就是您刚才讲的,给很多穷人、平民百姓食用,所以这个本身既代表了佛教的传统,同时也是中国过去敬天地祖先这个传统的延续,这两个是合在一起的。

章天亮:就是刚才曲博士讲到释迦牟尼的故事,当时释迦牟尼在菩提树打坐,他很饿,后来牧羊女给他献这个粥的时候,释迦牟尼举这个粥碗的时候有一个祝祷。

他当时是说“愿令食者得充足气力”,意思就是说吃了这个粥的话我要能够恢复我的气力。“施者得富裕欢乐、康健无病、多寿多慧。”施舍我这个粥的人能够健康,没有疾病,多寿多慧,也就是说能够长寿还能够有智慧。

释迦牟尼喝完粥之后,气力就恢复了,喝了粥以后又到菩提树下坐,坐了七七四十九天,就是佛教中讲,降魔成道了。那天的话是十二月初八的子时,明星出现的时候,他开悟成佛。所以就从他当时举的这个粥的祝祷词里面,你会发现喝这种粥的话应该会很有福气。

主持人:那施舍是好的,能帮助别人。我看在过年的时候有很多地方贴对联,那现在城里面贴对联的人很少了。而且现在即使在乡下的一些地方,贴那个对联好像跟过去的在史书上看的内容也不一样了。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对联它的来历,为什么过年的时候要贴对联呢?

曲铮:对联其实开始也是为了避邪,原来是用这个桃木,桃木过去传说中是可以避邪的。那么后来桃木避邪在西蜀的时候,西蜀主叫孟尝,他首先在桃木上写了两句诗。他说:“佳节号长春,新年纳余庆”。这个就是中国对联的传统,以后就把对联作为过新年的一个传统。对联本来是从这个避邪开始的。

章天亮:我觉得对联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汉字是单音字,就是每一个字一个音节,西方人经常是一个词是很多音节,中国这个单音字组合起来就很灵活,所以说他在做对联的时候要字数一样,还要平仄这种词性的相对。这个就讲的非常多了,所以很多文人的话通过对联也是他们一种才学的展现。

那么当然有很多对联脍炙人口,比如说这个“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这个是非常有名的,就是人家的大宅门是朝阳的,当然就是春常在,经常有春。“积善人家庆有余”就是你们家老做好事,当然你们家就比较富裕。所以说这个对联是我们这个文化中非常有艺术的一个现象,但同时它里面也包含了我们对这个社会,包括对做人的原则的这种认识。

(待续)

(据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录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世界上哪些国家和中国一起过年
纽约上市公司副总裁:令人激动 有很强能量
【热点互动】美国总统大选 超级星期二(1)
台湾律师:整台晚会发出的是不同的声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