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华:假减税无法刺激真投资

邓新华

标签:

【大纪元5月6日讯】媒体上说,政府投资火热、民间投资冷清,对此,国家税务总局研究所研究员张培森说,地方企业对一些投资减税的政策不了解,这是目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不大的原因。“如果企业不愿意投资,原先确定的减税作用难以实现,比如1300亿的增值税减税目的可能就达不到。”

民营企业真的对减税不敏感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问另一个问题:是否真的减税了?

表面上看来,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其庞大的救市计划中,都有一部分减税的内容,这让一些倾向市场的人多少获得一点心理安慰。但我不得不说,这个心理安慰来自虚幻的错觉。

很多经济学者说政府投资有挤出效应,意思是说,政府在某个行业里投资多了,这个行业的投资机会就减少,民营企业就会撤出。但其实,政府投资的效应远不止“挤出”这么简单。

政府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它投资的钱,必然是来自税收。这个税收,要么来自直接征收,要么来自通货膨胀(铸币税)。不管来自何方,有一点确定无疑:政府把钱投资于某个项目,相应地,民间被多征走一笔税,也就少了一笔钱投于其他地方;如果政府不直接征税而靠通胀来投资,那么,民间就得面临更高的价格,其效果和直接征税一样。因此,政府投资不止是减少了民间盈利的机会,它根本就是直接把本可以用于民间投资的钱挪为政府投资。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可能更清楚。投资,表面上看投的是钱,实际都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在一定时间内,资源是有限的。它们被政府用于此,就不能被民营企业用于彼。一堆水泥,被政府抢购(政府的抢购能力无人可比)去修并不急需的马路,就无法被民间用于修老百姓急需的住房。也就是说,政府投资必然要减少相应的民间投资。指望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相当于指望1+1=3。

有人说,政府是用过剩资源投资,以刺激民间投资,这是对市场的重大误解。企业家总是根据价格和成本来做投资决策的。在经济困难时,某些行业会显得“ 过剩”,这就说明,这些行业需要调整了。企业家在等着相应的资源价格下降,以完成调整。可是政府加入抢购以后,这些资源的价格就无法下降到符合企业家预期的水平,企业家只好放弃投资。

由于现行货币制度让政府可以搞信贷扩张,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好看清楚。在政府大规模投资的同时,居然也可以伴随“减税”,这会让一些人误以为政府没有占用民间资源。其实,政府发的票子增长,但真实的资源并没有增长。只要政府花钱比过去多,这个减税其实就是假的。即使某些企业家错以为真,信心爆棚,要配合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他们马上也得面对可用资源越来越少的真实局限条件。也就是说,就算他们想投资,也乏资(资源)可投啊。张培森研究员认为民营企业对 “减税的政策不了解”,此非民营企业在梦中,是张研究员在梦中。

确实会有一部分企业从政府的投资计划中受益,那就是比较靠近政府投资项目的企业,一般也就是靠近利益部门的企业。但一小部分企业受益的同时,多数企业可用资源减少,民间总投资必然减少。

--原载:《铅笔经济研究社》,2009-04-27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纽约通勤者如何申请税收减免
加减税政策有利于家庭装修承包商
15.4兆振兴案 日本史上最高
Hugo: 1981 vs. 2009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