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泳

谢泳:试答钱学森之问
通过对西南联大历史的叙述,我们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承担重要责任,而大学要以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为其主要气质,也就是说,国家不能随意对大学事务进行干预。

标签: 谢泳

谢泳:平庸的点火仪式
从创意本身来说,这个点火仪式的人文意义也非常有限,想像力并不高,因为依靠现代技术才能完成的艺术,它在感染力上就一定会有明显局限。

标签: 谢泳

谢泳:危机时代中的西南联大
大学独立是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独立”二字,不意谓国家不管大学,而是国家不对大学的内部事务,特别是与思想和学术有关的事务进行干涉。

标签: 谢泳

谢泳:《围城》中的一个细节
这十几年来,学术界很注意考察拉斯基(H·J·Laski)与民国知识界的关系,相关研究论文也时有发表,不过完全的新材料还不多见。

标签: 谢泳

谢泳:胡适研究二题
假如胡适真得留下来,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其实,这是一件不存在的事,因为胡适是不可能留下来的,如果他留下来,那就不是胡适了。

标签: 谢泳

谢泳:周作人的一篇序言
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与他后来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对一种文化的基本理解和评价,常常会导致对存在那种文化的国度的特殊感觉,这在周氏兄弟身上都有体现,其中的复杂性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清的。

标签: 谢泳

谢泳:钱锺书与周氏兄弟
许多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钱锺书在他一生的文字中,极少提到鲁迅,应当说,这个判断大体是可以成立的。

标签: 谢泳

谢泳:今又五四
中国知识分子是有五四情结的。因为我们的历史常常让人失望,所以很少知识分子能够在心理上摆脱对五四的牵挂,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期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梦想。五四是青年节,但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节日。五四是一个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的节日,是一个让人欲说还休的节日。科学和民主是那时的口号,但又何尝不是我们今天的向往呢?

标签: 谢泳

相关话题:五四

(photos.com)
谢泳:天下第一好事 还是读书
一般来说,网络的阅读是由个人的阅读决定的,先有读书,后才上网,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读书远较上网高级,在未来的日子里,读书是一种高品质的阅读行为,而上网是一种流行的大众行为。阅读的趣味还是要由传统的读书方式创造出来,然后网络来认同和普及化。传统的读书方式可能暂时会受到一些冲击,但她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感性形式和与人在阅读间建立的温情关系,书籍不仅保存了知识和文化,她还保留了读书人的气息,凡经读过的书其实已获得了生命,它与读书人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独特的,所以有藏书家存在,而藏“网”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相信张元济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标签: 谢泳

相关话题:读书

谢泳:一点感想
民主有没有坏处,那是一望而知的问题。它有坏处,但它的坏处和没有民主的坏处不是一回事。没有享受过民主好处的人,最好别说民主的坏处,因为那些坏处都是和好处相伴而来的,我们不说民主的好处,也就没有资格说它的坏处。

标签: 谢泳

谢泳:打开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种古老文化的命运,在一百年中被她的子孙承认和否定,可能都是这种文化的宿命,今天对国学的重视又何尝不是这命运的当代命运?台湾《国学基本教材》的出版,恰似这种历史机遇中的恰当选择,它打开了大陆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路,它让我们重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敬意,这种努力的价值,将会越来越为人们普遍认同,中国文化的新生将在新一代人的成长中完成,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合适的食粮是引进台湾《国学基本教材》者的苦心所在,但愿这种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结果。

标签: 谢泳

相关话题:语文

谢泳:研究告密文化

标签: 谢泳

相关话题:卢雪松

谢泳、丁东:民国时代大学校长的气质

标签: 谢泳

相关话题:丁东

谢泳:郭沫若与王芸生——谁看清了历史?
前几年,因为写了一篇与王芸生有关的文章,我得以认识他的儿子王芝琛先生。我们见面时,曾谈起过当年大公报和王芸生的一些情况。王芸生晚年和王芝琛有过很深入的谈话,几乎涉及一切问题。王芝琛告诉我,王芸生四九年以后是一本小说都不看的,但在五十年代,他曾看过一本苏联小说,就是上下两本的《旅顺口》,看完以后气得脸都白了,很长时间一言不发。我对王芸生没有做过深入研究,但看过他一些文章和他当年为大公报所写的社评,总得感觉是,他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和历史感的人,他当年对中国发生的许多大事的看法和评价,是很高明的,虽然他是一个报人,但他比我们许多历史学家要高明,比如在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基本判断上,郭沫若的目光与王芸生比起来,就显得非常短,非常局限。

标签: 谢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