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社会

(图/吴柏桦   摄影)
风格社会:美感创新的温室(下)
然而,我们在解析当代设计狂潮的兴起时,不能一味地认为这只是产业升级的趋势。单靠经济发展(也就是生产部门)的观点是无法充分理解为何设计在今日如此火红的现象。因为消费升级是另一个不可忽略的结构变迁因素。这里所谓的消费升级指的并不是只有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品味鉴赏能力的提升。由于现代消费者对品味的追求,设计产品的市场需求才得以不断的扩张。

标签: 风格社会

(图 / 摄影:吴柏桦   )
风格社会:美感创新的温室(中)
设计与当代社会发展关系之间的结构性变化,基本上可以分成两方面来说明:一是经济的转型,另一则是风格社会的成形。这些变化都促成设计与人类生活的更紧密结合。一方面对于当代经济而言,设计已经成为提高产品价值、建立品牌地位、创造市场利润、扩大竞争优势等的核心经营要素。另一方面对于风格社会而言,设计则是现代人表现消费美学、追求生活品味、建构身份认同、实践优质生活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

标签: 风格社会

(图:摄影/王仁骏)
风格社会:美感创新的温室(上)
设计在今日被密集地运用在各个发展领域中,也广泛地出现在各个生活场域内。我们可以在超大的物件(例如一座城市)上看到设计的应用,也可以在微小的物件(例如商品的logo或是配饰等)同样看到设计的巧思。设计不再只是有钱人才买得起的玩意,而是一般人花个几十块钱(如扭蛋)就可以拥有的体验。不论是平时使用的日常用品(例如手机),或是特殊场合的贵重物品(例如钻石项链),设计都已经成为消费者对产品的基本要求。设计不再是稀少的东西,过去往往只能在专卖店中才能找得到,现在则是在连锁店、大卖场、或是小地摊等地方,都能发现到设计商品。

标签: 风格社会

(图:摄影/于晴)
风格社会:贩卖生活态度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是擅长操作情绪密码的经典企业(其他的企业还有迪士尼、耐吉、星巴客等)。可口可乐公司深切知道,他们卖的并不是饮料,而是体验。可口可乐不是饮料的制造工厂,而是如其广告所强力放送的,是“乐趣的体验工厂”(happiness factory)。产品体验的创造,并不是光靠感官的元素(如饮料的口味),更需要美感元素(如瓶罐的设计、生活态度的诉求等)的加持。对可口可乐而言,饮料的口味具有文化的意涵(例如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年轻人的次文化等),饮料被赋予生活的态度(例如享乐主义),让饮料不再是饮料,而是表达价值主张的工具。当消费者进入卖场,买的不是一瓶罐装的饮料,而是一种其认同的生活方式;喝进去的不是化学的药剂,而是情绪的符码。

标签: 风格社会

(图:摄影 / 容惠珍   )
风格社会:文化潜意识
关于如何建立产品与消费者的深层情绪连结,Clotaire Rapaille的著作《情感行销的符码》(The Culture Code)(天下文化出版)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作者以其精神分析师的背景,结合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等观点,提出文化潜意识(cultural unconscious)的概念,一一为读者解析在爱情、美丽、健康、家庭、饮食、奢华等生活领域上,为何美国人会对特定产品产生强烈的情绪认同,同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内容相当引人入胜。

标签: 风格社会

(图:摄影 / 容惠珍   )
风格社会:情绪密码
我们的消费社会已经从符号消费进一步迈入体验消费的阶段。在前一个阶段,消费物件所能承载的符号意义(如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是引发消费者行为的动力;在后一个阶段,消费物件所能带动的体验感受(如娱乐、奢华、情感等),则是驱使消费者行动的磁力。符号消费主要触及的是消费者认知的层面,业者必须致力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辨别力(例如透过名人代言、打造品牌等方法);体验消费则是触及到消费者感受的层面,业者必须致力于让消费者心动与感动(例如透过包装纸、产品设计、空间氛围等方法)。在今日,对消费物件而言,具有更高的体验价值比更高的符号价值来得重要。

标签: 风格社会

(图:摄影/王仁骏)
风格社会:你世代与数码相机
“你”世代的形成当然跟现今的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标签: 风格社会

(图:摄影/王仁骏   )
风格社会:你世代
二○○六年《时代》(Time)杂志所选出的年度风云人物(person of the year)相当特殊。今年的得主不是某位赫赫有名、有着丰功伟业的人(例如国家的政治领导者或是大企业的执行长),而是一个看似平凡、却在过去一年为全球带来巨大冲击的人。那个人就是“你”。

标签: 风格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