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馬雙槍伴夫馳騁 “雙槍老太婆”演繹愛情佳話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2月22日訊】那些鮮為人知、激動人心的往事距今60多年了,88歲的“雙槍老太婆”王儒賢說起這個話題,依然禁不住老淚縱橫。她的腦海再次浮現東北大學畢業的、文武雙全的丈夫苗可秀烈士英俊的臉龐。

著名抗日英雄苗可秀离開王儒賢65年了,斯人雖去,風采猶存,王儒賢時時感受到了苗可秀的身影……

王儒賢2000年12月中旬落戶沈陽,她的新家是正籌建的遼宁社會救助烈屬老人護理院,護理院地處沈陽市于洪區高花鄉沙河村。据哈爾濱日報報道,在新世紀第一春,記者專程前往這個全國首家社會救助烈屬老人護理院,獨家采訪了王儒賢。

智救英雄,演繹愛情佳話

王儒賢清楚地記得1933年初与苗可秀第一次見面的場面。

那天,東北民眾抗日自衛軍Χ遼南地區抗日義勇軍?參議苗可秀离開自衛軍駐地遼宁省岫岩縣,前往鳳城一帶偵察敵情。他剛剛進入鳳城寶山溫家溝,便听到日本鬼子騎兵的馬蹄聲,以及抓苗可秀的喊叫聲。苗可秀匆忙之中躲進了王儒賢家。此時,王儒賢正患瘧疾,躺在床上養病。王儒賢的家人急忙幫苗可秀尋找藏身之處,試著藏進蘿卜窖子、席桶、包米倉等處,都不安全。這可怎么辦呢孤敵人馬上就要來了,如果再藏不穩妥,苗可秀難免落入虎口。王家人情急之下把苗可秀帶入王儒賢屋。“快,快,敵人快來了,幫這個人找個地方藏一下。”王儒賢的父母焦急地說。王儒賢的屋子不大,可藏人的地方更少,怎么藏得下一個大活人呢孤王儒賢見眼前這個人比較瘦小,便靈机一動,讓他鑽進了炕桌底下,她則卷起被子遮住了炕桌底部。不一會儿,敵人端著槍衝了進來,東翻西找地折騰了一陣子,一無所獲,最后衝進了王儒賢的屋。王儒賢緊張极了:如果敵人發現了他們要找的人,那人必死無疑,王家人同樣受牽連。她在心里一遍遍告誡自己,不要緊張,千万要鎮定,不要讓敵人看出來破綻。敵人問床上躺著的人怎么了孤王儒賢的母親机智地說她的姑娘正在“打擺子”。鬼子不解,敵翻譯告訴鬼子,這是一种傳染性很強的病,染上了便不好治,很危險?“八格?”鬼子听后立即捂著鼻子跑了。

敵人走后,王儒賢挪開被子,衝著苗可秀說,敵人走了,你可以出來了?苗可秀鑽了出來,衝王儒賢一抱拳,說他苗可秀必報救命之恩。王儒賢笑了。她覺得眼前的苗可秀相貌英俊,气度不凡,真不愧是一名儒將。她哪里想到,小伙子說的“必報救命之恩”,后來竟然發展到娶她做了媳婦?

苗可秀回部隊之后,部下听說此事,都說這事如果傳了出去,人家姑娘家怎么嫁人,“慫恿”苗可秀娶王儒賢。苗可秀起初不同意,認為此事不妥,自己槍林彈雨的,娶了親麻煩事儿多,經不住部下的再三勸說,特別是几個部下跪地求他,苗可秀總算是動了心。几天之后,苗可秀派一名團長找到王儒賢家求親,王儒賢的母親未允;苗可秀依然不灰心,派了自衛軍戰士、王儒賢的弟弟王琦回家提親。王琦再三說苗可秀的种种优點,說他如何聰明勇敢,說他如何勤奮學習,全家族如何集資供他念東北大學……王家人被打動了:作為一名大學高才生,完全不愁好的前程,或者留洋,或者參加工作,或者在城里做一些其它“体面”的事情,可是,苗可秀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怀著滿腔愛國熱情,情愿冒著生命危險,鑽進深山打日本鬼子,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青年啊。王儒賢的母親這才應充了這門親事。

1933年2月18日,苗可秀与王儒賢在自衛軍駐地結婚,自衛軍總司令、著名抗日英雄鄧鐵梅親自給他們証婚。那年,王儒賢21歲,苗可秀28歲。婚禮很簡單,沒有鮮花,更談不上奏樂,但這個婚禮永遠地印在了王儒賢的腦海之中。

飛馬雙槍,伴夫馳騁戰場

王儒賢回憶說,苗可秀真不愧是東北大學的高才生,學問真大,會寫文章、會作詩,從未上過學的王儒賢在丈夫的幫助下學會了認字,王儒賢現在的名字便是苗可秀幫改的。原先,王儒賢叫王秀英,苗可秀說這個名字太一般了,最后定了“王儒賢”這個名字。苗可秀十分疼愛妻子,戰斗生活很苦,他盡量照顧妻子,弄到好吃的東西,自己舍不得吃,一律留給妻子。

苗可秀教王儒賢騎馬,打槍,几經摔打,王儒賢練就了馬上雙槍齊發的絕活。她拎著兩把盒子槍,兩梭子打過去,一二十發子彈出膛,殺傷力极大。從此,王儒賢轉戰鳳、岫一帶的太虎岭、二道虎岭、三道虎岭、喇咕溝、沙里寨、梯子山等地,騎著戰馬,手持雙槍,衝鋒陷陣。据《鳳城市志》記載,1933年夏天,日軍集中兵力進攻自衛軍駐地,在戰斗中,王儒賢中彈,從馬背上滾落下來,受了重傷。苗可秀救下了她,派人把她安排在梯子山養傷,再三囑咐她保重。

王儒賢第二天便被敵人抓獲,敵人施盡酷刑,打得王儒賢遍体鱗傷,逼她說出苗可秀的下落。王儒賢只字未吐。一個月后,惱羞成怒的敵人再次審訊她,拿槍指著她的頭部,惡狠狠地說:“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孤”王儒賢鄙夷地說:“我打了多少仗了,啥槍都見過,你拿那玩意儿嚇得了我嗎孤”“那好,你再不交代苗可秀的下落,我一槍崩了你。”“隨你們的便。”王儒賢說。敵人隨后拉著王儒賢和几名自衛軍官兵上山行刑,敵人一再威脅她,她始終不降。敵人先殘忍地殺死了一名自衛軍團長的孩子,然后把王儒賢推進早挖好的坑里,“砰——”槍聲響了,子彈打得地上的塵土飛揚,王儒賢卻毫發無損。敵人的假槍斃把戲失敗了。他們假惺惺地說,這次先不殺你,再留給你一次机會,你好好反省一下吧。后來,經過苗可秀的營救,夫妻重新團圓。

1934年9月底,鄧鐵梅英勇就義,苗可秀接任自衛軍總司令一職。此間,王儒賢跟著苗可秀打了很多次仗。据史料記載,1934年6月份,自衛軍作戰709次,7月份759次,8月份1616次,12月份1706次。1935年3月,王儒賢怀孕,苗可秀把妻子送回娘家,哪曾想這次分別就是永別。苗可秀告訴妻子:“一旦我遇難,你要好好地活下去,好好地拉扯孩子。”王儒賢說:“別說不吉利的話,我會帶著孩子回來的,你等著我,好好保重?”王儒賢揮淚与丈夫分別。

1935年5月,敵人獲悉苗可秀的妻子回了家,便派人抓走了王儒賢及父親。敵人開始了慘無人道的毒打,逼王儒賢帶他們找苗可秀,給苗可秀寫勸降書。后來,王儒賢7個月的孩子早產了,敵人拿刺刀挑起哇哇直哭的嬰儿,扔進了臭水溝。王儒賢昏了過去。這天下著大雨,敵人把王儒賢拖到屋檐下,想讓檐水澆醒她,可王儒賢一直未醒過來。敵人便通知王家來收尸。王儒賢的哥哥把妹妹背回了家。王儒賢昏迷了20多天竟奇跡般地醒了過來。不久,鄰居告訴她,苗可秀被敵人抓走了。王儒賢失聲痛哭。

原來,1935年6月12日晚,苗可秀率部轉至三道岭正南的羊角溝宿營,正赶上村子演驢皮影戲。按理說,看戲的人有許多是外屯的,部隊的行動已經暴露,應該立即轉移,可苗可秀部隊就地宿營了。一名大漢奸喜顛顛地跑到敵人那儿告密,敵人聞訊之后,立即從各個點上調集重兵包圍了羊角溝,第二天拂曉發起了突然進攻。苗可秀在突圍戰斗中臀部負傷。苗可秀領著部隊撤至山上与敵人苦戰了8天,21日,身負重傷的苗可秀命令其他戰友突圍,自己落入了敵手。

敵人抓獲苗可秀之后欣喜若狂,他們威逼利誘,再三勸降和逼降,苗可秀抱定必死之心与敵人堅決斗爭。7月25日,年僅30歲的苗可秀從容就義。

隱居多年,晚年落戶沈陽

王儒賢一直隱居鳳城農村,從不提起她的傳奇經歷,更不居功自傲。苗可秀犧牲之后,她嫁給了一個普通的孫姓工人,生了兩儿兩女。后來,鳳城市有關部門獲悉、調查核實了王儒賢之經歷,按規定每月發給她一定的補貼。

近些年,每逢清明節和新年,王儒賢都帶領家人給苗可秀掃墓。鳳城給鄧鐵梅、苗可秀塑了雕像,每次看到苗可秀的像,老人都禁不住潸然淚下。她的耳邊仿佛響起了苗可秀寫的《團結義勇軍歌》:

努力呀?大家要團結救中華,團結起來力量大。……弟兄們想吧?要知要知哥哥弟弟,抗日的責任,比什么都大,團結奮斗吧。看那正義旗幟高高挂,燦爛光華遍天涯。弟兄們醒吧?要知要知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財產,都在鐵蹄下,快去奪回它。

2000年5月中旬,遼宁省社會救助烈士遺孤遺屬工程辦公室主任傅廣榮帶著企業家下鄉走訪貧困烈屬,找到了王儒賢老人。王儒賢的家境比較清貧,近些年身体多病,承擔高額的醫療費顯得較困難。此情此景,感動了沈陽的企業家薛景浩,他當場捐給老人1000多元錢。他向王儒賢表示,今后負擔起老人的生活費用。

這年的12月中旬,新籌建的遼宁社會救助烈屬老人護理院專程接來了王儒賢,老人正式落戶沈陽。

王儒賢說,她和苗可秀的姻緣是她一生最難忘的回憶,她最大的遺憾便是未能和苗可秀同生共死。苗可秀真是一個大丈夫?在獄中,他從未給妻子寫過一封信,怕給妻子帶來麻煩。王儒賢起初埋怨丈夫不給她寫信,可是,她了解了丈夫的苦心之后心里更加難受。雖然苗可秀非常想念妻子,可他從不要求友人照顧妻子,說“以妻子累人,此大丈夫之恥也。”他刑前向友人提供了這樣一個要求:“可以在西山購一臥牛之地,為余營衣冠冢,豎一短碣,正面刻苗可秀之墓,背面略述之行事,墓旁植梨樹四五株,小亭一間。……我之孤魂可以不寂寞矣,山吟水嘯,鳥語虫聲,皆視為余歌余語余泣余訴為矣。”他在給友人的信中稱,“凡國有可慶之事,弟當為文告我;國有可痛可恥之事弟亦當為文告我。”他的這些話令人油然想起陸游寫的《示儿》詩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老人說到動情之處竟淚流滿面?回想起她深深愛戀的苗可秀,情何以堪?

王儒賢的女儿孫世杰告訴記者,老人非常滿意這里的環境,剛來的時候身体不适,近几天身体狀況明顯好轉。

記者注意到王儒賢床頭的窗台上擺放著一盆怒放的鮮花,暖融融的陽光照著花瓣,閃著動人的光澤。

据遼宁省社會救助烈士遺孤屬工程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遼宁全省目前的36000戶烈屬中,三分之一的烈屬比較困難,這三分之一的烈屬一半屬特困戶。遼宁社會救助烈屬老人護理院是全國第一家此類護理院。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莫讓一家溫飽千家怨
中美女足對抗日漸升溫
凌鋒: 鐵娘子吹破兩制幻影
二万人示威向新政府訴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