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武器迷思 飛彈防禦失焦  

人氣 5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5日訊】倫斯斐報告敦促布希政府全面檢討太空政策,但若真是以太空戰略據高點為唯一考量,其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將是中俄略合作更趨密切、美國輿論更加分歧、防核擴散條約形同具文,太空武器競賽勢不可免。

据《新台灣》自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提出「太空珍珠港」警告後,布希政府部署全國和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的用意益發明確,甚且有進一步把反衛星武器擺上太空之意,四十餘年論爭未息的爭議再次沸騰。從一九五七年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潑尼克號」(Aputnik)以降,太空武器一直是美國政府和軍方的最大迷思,今天美國想在太空掌握多大優勢不得而知,但若真是以太空戰略據高點為唯一考量,所引起的連鎖反應是中俄戰略合作更趨密切、美國輿論更加分歧、防核擴散條約形同具文,太空武器競賽勢不可免。

倫斯斐報告 重拾SDI

倫斯斐出任國防部長前曾主持兩個戰略顧問委員會,第一個委員會在一九九八年發布報告,指出美國遭受洲際飛彈攻擊威脅的可能性高,「演進速度遠比情報機關預測的更快」,結果促成柯林頓一反過去的立場,大幅增列國防預算。第二個委員會叫「國家安全太空管理暨組織評估」,今年一月,委員會提出研究報告,指出美國仰賴衛星的程度高於世界各國,而可從地面破壞或摧毀美國衛星的武器,已落入對美國懷有敵意的國家或團體之手,若不儘速發展優勢太空戰能力,則美國恐難逃「太空珍珠港事變」厄運。

倫斯斐報告的邏輯和措辭,與當年詹森總統的發言毫無二致。當時仍任參議員的詹森,在蘇聯人造衛星升空後便表示,太空位居全面控制地球的絕佳地位,美國應爭取和保有此一地位。史潑尼克號之後,太空利用泰半用在衛星偵察、定位、通信、氣象預報、預警、蒐集情報等與軍事相關的用途,但美蘇軍事競賽重點卻是擺在坦克、潛艇、戰機和飛彈開發與部署上,雙方雖然時時進行反衛星武器測試,但既沒有實際在太空部署,也沒有攻擊對方衛星的意思,反而心照不宣的自行節制,一九六七年「外太空條約」和一九七二年「反彈道飛彈條約」,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冷戰期間美蘇沒有爆發太空武器競賽,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歷任政府的用意只在防堵蘇聯的反衛星,亦即在不刺激太空競賽的情況下,以最少的成本保障美國利益。唯一的例外是雷根的「戰略防禦構想」(SDI),也就是習稱的「星戰計畫」。倫斯斐的論點不管是不是重拾雷根主張,當年SDI行不通,今天更不可行。且不說現今俄羅斯的太空計畫跟蘇聯時期相形見絀,只要美國不欺人太甚,克里姆林宮更無意跟美國競賽,不管是在傳統武力還是戰略武器上。不過,今天美國支持或反對部署太空武器的論點,仍然停留在美俄核彈頭洲際飛彈對峙的舊思維上,殊不知這種情形早在十年前就已不復存在。

多層式防禦 成效難料

反衛星武器爭議由「史潑尼克號」引發,飛彈防禦的起因則是一九二年古巴飛彈危機。事件之後,當時戰略核武質量仍遠落於美國之後的蘇聯急起直追,到七○年代時已和美國並駕齊驅。美蘇核武數量一達到均等局面,雙方便設法維持均勢,這種「互相保證毀滅」(MAD)戰略嚇阻理論,不僅讓國際安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也等於排除其他的戰略核武選擇,讓美蘇雙方在破壞力較小的武器上互爭短長。「反彈道飛彈條約」所以能成立,除了雙方都有意遏制年年高漲的國防經費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一個國家擁有飛彈防禦能力之後,非但不懼他國飛彈報復,甚且可能發動核武攻擊,戰略嚇阻架構便盪然無存。所以,一九八三年SDI出爐之後,即便是「偉大溝通者」雷根,也化解不了武控和外交圈的疑慮,結果是,不需蘇聯動員外交遊說,單是美國盟邦強烈反對,就足以讓SDI胎死腹中。

不管是飛彈防禦系統,還是反衛星系統,蘇聯都不希望美國部署。這倒不是說莫斯科相信美國技術能力已足以部署這類系統,而是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經費研發和部署類似系統抗衡。其實,連美國也不肯定自己有沒有能耐建構這種系統,但執迷於飛彈防系統的人士,基於兩個想法始終無法忘情,第一是,他們認為MAD已經不合時宜,第二是,即使系統無效,只要莫斯科開發相抗的系統,必可拖垮蘇聯的經濟。然而,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SDI也隨之束諸高閣,今天的俄羅斯和前蘇聯加盟國雖也擁有核武,但已沒有動用的理由,MAD也變成過時的戰略理論。在此同時,來自流氓國家的新威脅,則再次觸動美國飛彈防禦系統情懷。按理說,即便是有流氓國家敢對美國動武,美國只須有小規模防禦系統便足以應付,但今天支持飛彈防禦系統人士如倫斯斐之流,所主張的卻是既要全國又要戰區飛彈防禦,而且是多層次的系統,甚至想把武器弄上太空,殊不知新威脅不是來自洲際飛彈或外太空,而是手提箱式炸彈。        

太空開放 保障美國利基

倫斯斐報告主張美國需要太空戰略武器,主要論點是美國最需仰賴衛星,美國衛星也最易成為攻擊目標。第二點容或有爭議,第一點倒是不假,美國對衛星的依賴程度確實比他國嚴重,但這當中究竟是軍事利益,還是商業利益則有待斟酌。依美國太空指揮部的估計,到二○一○年時,在太空運作的衛星會從今天的六百枚左右,增至二千枚,其中泰半是民用和商用衛星,特別是與通信事業相關的衛星,單是「全球定位系統」到二○○三年時年收就有一百六十億美元,至二○○五年時全球通信事業年收估計在一兆二千億美元左右。不過,正由於全球經濟跟太空衛星息息相關,華府更應該把飛彈防禦限定在陸基系統或部署在紛爭地區,以免波及太空場域。

倫斯斐報告敦促布希政府全面檢討太空政策,其實,太空政策不過支配和開放兩條路而已,前者是把更多更好的武器擺在地面或太空,但從新威脅的非對稱戰爭特色來看,支配太空既不容易,也沒有必要,副作用也大。所以,避免部署反衛星系統,讓太空維持開放,應該是保障太空商機和美國國家安全的上上之策。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美飛彈防禦系統影響土耳其與中共關係 (6/5/2001)    
  • 日外相田中真紀子否認抨擊美國飛彈防禦計劃 (6/3/2001)    
  • 田中發言「反美親中 」 日本媒體大呼換將 (6/2/2001)    
  • 鮑爾﹕遊說北約盟邦等國接受NMD需時間 (5/29/2001)    
  • 美擬「利誘」俄國支持NMD (5/28/2001)    
  • 【紀元專欄】陳奎德﹕中共頭上的天羅地網 (5/28/2001)    
  • 布希國防新政策與臺海安全 (5/28/2001)    
  • 美國戰略預測公司﹕NMD不會引發新武裝競賽 (5/22/2001)    
  • 美印關係趨近 北京審慎因應 (5/20/2001)    
  • 美俄高峰會已敲定 但俄仍反對NMD計畫 (5/19/2001)    
  • 美俄高層展開密集會談 磋商高峰會議事宜 (5/19/2001)    
  • 布萊爾談NMD及中美撞機事件 (5/19/2001)    
  • 俄外長抵華府 磋商美領袖峰會 (5/18/2001)    
  • 台灣﹕不獲美神盾艦不罷休 (5/18/2001)    
  • 凱利形容會談「棒極了」 (5/16/2001)    
  • 安南特別支持俄羅斯反對NMD的立場 (5/16/2001)    
  • 凱利會面中共副外長 自稱「棒極了」 (5/15/2001)    
  • 解釋NMD 美助理國務卿凱利今訪北京 (5/13/2001)    
  • 朱鎔基造訪 巴基斯坦擬購30架中國殲七戰機 (5/12/2001)    
  • 南韓社運人士向美國代表團丟雞蛋 (5/10/2001)
  • 相關新聞
    南韓社運人士向美國代表團丟雞蛋
    朱鎔基造訪 巴基斯坦擬購30架中國殲七戰機
    解釋NMD 美助理國務卿凱利今訪北京
    安南特別支持俄羅斯反對NMD的立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