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飾主義(十三):葛雷柯作品賞析(上)

鄭英男、周錦佩
font print 人氣: 1182
【字號】    
   標籤: tags: , ,

《脫掉基督的外衣》(The Disrobing of Christ) 1577~1579年,油彩‧畫布,285 x 173 cm,主教堂,托利多(Toledo),西班牙

評析:

畫面描繪了身著紅色外袍,顯露出無畏、超然神情的耶穌基督,在髑髏山遭釘刑前的一幕,此畫具備了「拜占庭聖像畫」的傳統特質──透過某個悲劇式的宗教事件或人物的感染力,觸發巨大的信仰熱情與最深層的醒悟。

畫中耶穌被一群冷血、迫不及待的無知群眾圍繞的場景,往往內心邪惡、敵視上帝的人,不僅面目可憎,外在行為也必是粗暴、野蠻的,與下圖中北方藝術家—波許(Hieronymus Bosch,1450-1516年)的創作,有近似之處。

整體布局嚴謹,叫囂擁擠與醜惡猙獰的人群,對比著基督安詳聖潔的臉龐與堅定孤寂的身影。基督大而明亮的雙眼透著渴望之光,仰視著天,忍辱地期盼著使命的完成與結束,好與他在天上的父(耶和華)相會。

右側是一名穿綠衣的劊子手,拉扯著綁縛耶穌的繩子,並企圖竊取基督的紅袍。在他挺立身軀的左側與後方,錯落著四名西班牙貴族,身披16世紀象徵「捍衛正義與真理力量」的銀色盔甲,正親眼見證著這關鍵的一幕,左側的那一位更是神情憂鬱悽惻地注視著我們,似乎在尋求著悲憫,顯然這是一幅古代與現代時空交錯的畫像,更闡釋了基督為世人犧牲的偉大情操是超越時空限制的意義,對所有人類而言都該是最珍貴的恩典。



《背十字架的基督》,波許(Hieronymus Bosch,1450~1516年)

畫面的底部,又有一組交叉對稱的人物:右下方,一人正在熟練地為十字架鑽孔作最後的準備,左下角是聖母、約翰與抹大拉的瑪麗亞,正絕望地看著他的動作。葛雷柯放棄了文藝復興時期極為重視的「透視法」所塑造出的縱深感,而將畫面整體向內集中。基督似乎是被人群粗暴地推擠下走向我們,製造出一種集體邪惡下的陰霾逼迫感。

在形式上,這幅畫最大的特點即是:義大利式的橫式畫面被直式畫面所取代,他拋棄了義大利時代慣用的建築遠近法(透視法),改採往上延展的空間處理法,在造型概念上,頗近似中國直立捲軸式山水畫的處理方法;《脫掉基督的外衣》這一系列的作品,顯露出葛雷柯對戲劇性構圖及寒性色調的偏好。

從人物身體變形拉長的傾向及對光、色運用的意識,可以看出葛雷柯的作品受到義大利藝術風格的影響,急速地蛻變。暖色調逐漸消失,學習丁托列多(Tintoretto)的手法,轉向青或白光的表現。這幅畫就是採用青白光交錯的效果,來呈現善惡對比之下那股沉鬱悲壯的力量。

《歐貴茲伯爵的葬禮》(Il Seppellimento del Conte di Orgaz);1586-1588年,畫布,油彩,460×360 cm,瑞士托利多聖托梅教堂藏。

評析:

在葛雷柯完成的訂製畫中,最光彩奪目的是《歐貴茲伯爵的葬禮》。這幅畫也是葛雷柯作品中尺幅最大的。為了紀念歐貴茲伯爵的虔誠,聖司提反(註1)和聖奧古斯丁(註2)攙扶著他的遺體出現在畫面中,死者也穿著由葛雷科親自設計的鎧甲入殮。畫家把這傳奇的故事重現為一個當代的事件,當地的貴族和教士也出席了葬禮。畫家用令人眼花繚亂的色彩描繪甲胄與祭服,絢麗的色彩和細膩的筆觸均表現出極佳的質感。



《歐貴茲伯爵的葬禮》局部。黑衣哀悼者中,右二注視觀眾者為畫家本人。



畫家自畫像

葛雷柯巧妙地以向兩側延展的雙翼般的白雲將畫面分成兩部分,呈現向上升騰的感覺。上半部以「前縮法」描繪神聖永恆的天堂位階與秩序:基督、聖母與約翰(John the Baptist)成三角排列,左方手持鑰匙者是聖彼得,象徵天堂之門的開啟;下半部刻畫縟麗卻難免一死的人間,細瘦的人物、群體集中又左右對稱的布局,明顯是拜占庭鑲嵌聖像畫的慣用筆法,同時採取立軸式的空間配置,葛雷柯企圖在有限的框架中呈現超越現實的夢幻空間。

在動態的視覺效果上,利用上下色彩與造型的對比變化,引發最大的宗教悲憫之情。畫面中央,雲團般的細長小天使形象,是伯爵的靈魂,一位天使正把它送往天國,準備接受聖母與約翰的賜福與耶穌的審判,上部人物四肢與眼神的動態無不趨向那在高處,司掌靈魂歸宿與至高審判的耶穌基督。下方穿著黑衣的權貴與上方樸實無暇的天堂相比,人間的功業與榮耀就顯得虛妄且短暫了,右下方一位背向我們的教士者穿著白色法衣,對應著上方耶穌的白袍,呈現出光潔的透明感,而他攤開的雙手與身體構成十字的形狀,眼神透著虔誠與悲悽,渴盼著神恩的眷顧與降臨。

這幅繪畫將「矯飾主義」的一切表現技巧融合成了一個令人迷狂的視象,比丁托列多(Tintoretto)的手法具有更強的精神衝擊力。

整體畫面宛如一扇巨大的直式視窗,佔據教堂的一堵牆面,在上半部畫家利用了強烈的「短縮法」表現人物形象,旨在塑造一種錯覺,使我們感到天國無限的壯闊,而下半部前景中的人物,雙腳被畫框截去,刻意加強的舞臺效果下,暗示了人間世界的侷促有限。葛雷柯巧妙地藏身在下方的黑衣哀悼者中,注視著我們(自左方數來第7位),近景一個手持火炬的可愛小男孩—是作者之非婚生子,因為他上衣口袋中的一方白巾,上面用希臘文寫著艾爾‧葛雷柯的名字與“余之所出”的字樣,也顯示了男孩出生的年份。@*

(註1)司提反位於死者左方。曾擔任教會的執事,是第一位殉道的基督徒。名聲極佳,充滿恩典,能行神蹟。當時有許多信奉猶太教的人起來與他辯論, 司提反卻以對神義的領悟與堅定的信念一一化解。遭人誣告他誹謗神與曲解(摩西律法),危言聳聽,猶太長老和學者拘捕司提反,但他毫不畏懼地指責眾人抗拒聖靈,殺了義者耶穌,受了神的律法,竟不遵守;惱怒之餘,眾人將司提反推到城外,用亂石打死了他。臨終前他向主呼籲說:「求主耶穌接受我的靈魂!」又大聲喊著說:「主啊!不要將這惡歸他們!」

(註2)死者右方戴Mitre—高尖摺式禮冠者。西元354年生於北非的塔加斯特城(Tagaste)(現在位於阿爾及利亞境內的桑克阿哈拉城)(Souk Ahras)42歲任北非希坡(Hippo)主教。76歲離世。因對基督教有重要建樹,故被天主教會封為聖者,稱聖奧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他的神學成為後來基督教教義的基礎,影響整個東西方教會,尤其對西方教會最深。著有「上帝之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縮法(foreshortening),是自文藝復興透視法建立以來,為了描寫人體或物體的特定角度(如仰角、俯角或正對觀眾的角度),必需將人體或物體前後縮短,又使其符合自然效果的手法。
  • 「矯飾主義」(Mannerism,中國大陸譯為「風格主義」)一詞源出於義大利語“Maniera”,原意為『手法』,引申為藝術的『風格』。而「矯飾主義」名詞的正式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藝術史家海因裏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義大利在十六世紀時,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藝術史家們對此一名稱有過許多的爭論,後來泛指文藝復興晚期(大約1550年-1580年),以佛羅倫斯、羅馬、和曼圖亞(Mantua)為中心發展出的一種藝術潮流。
  • 喬治.瓦薩利(Vasari)在其《藝術家列傳》一書中表示:「『風格主義』者以他們自己的理念、敏銳和角度來追求極致純粹的「美的典範」,而不再滿足於前人只專注於模仿不完美的現實世界。」只是「矯飾主義」種種隱晦的表現手法(神話的、象徵的、寓言式的),往往製造了與觀畫者之間距離。十七世紀的理論家貝洛裏(Bellori)在其《畫家的生命》一書中則抨擊「矯飾主義」為「以矯飾,而非真實為基礎的狂想」,因而失去了與大自然和群眾生命的真實接觸,所以他們所謂的「風格」就容易被視為矯揉造作,難免遭人詬病與嫌惡。
  • 彭托莫來自佛羅倫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畫家,曾在吉蘭達憂門下學藝。由於一家定居在佛羅倫斯西郊的古老城鎮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稱之。彭托莫為家中長子,年幼時父親、母親和祖父相繼過世,由祖母教養。祖母過世後,他帶著胞妹搬到佛羅倫斯,然而最後妹妹也於1517年死去。這些成長過程中的陰影可能造成他日後的孤僻性格。
  • 柯列喬﹝Antonio Correggio,或譯為柯雷吉歐,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喬鎮﹝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為名。柯列喬的藝術學養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鄉一些畫家的啟蒙,後來拜訪曼都瓦時,受到其宮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響;而其成熟作品中,富於漸層變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達芬奇、吉奧喬尼和拉斐爾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體表現又令人想到米開蘭基羅。他承襲並綜合了文藝復興盛期各家的嫻熟技法,在空間和動感的表現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將之歸類為矯飾主義畫家,也有認為他是巴洛可藝術的先驅。
  • 帕米賈尼諾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於帕爾馬,人稱為『帕米賈尼諾』,意為『帕爾馬男孩』。父親Filippo Mazzola也是畫家,在他兩歲時死於瘟疫。所以帕米賈尼諾自幼由同是畫家的兩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撫養長大,並隨其步入藝術生涯。12歲時Francesco就曾經幫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聖喬凡尼福音教堂的裝飾,是義大利地區相當早熟且以筆觸纖細優美著稱的畫家。早年推崇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與拉斐爾(Raphael),畫風也受到柯列喬(Correggio)的影響。
  • 1531帕米賈尼諾從波隆納回到帕爾馬,接了一項Sta Maria della Steccata的壁畫,卻沒有依約完成,結果進了監獄。據瓦薩利說,這是因為他迷上了《煉金術》的關係﹕『他滿腦子的煉金術……從一個敏感嫻雅的人,變成一個滿面風霜,邋遢不修邊幅的野蠻人……』也有人認為帕米賈尼諾是基於科學興趣而研究蝕刻銅版畫,因而進入《煉金術》領域。帕米賈尼諾是繼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之後,同時創作「蝕刻版畫」(註2)與「油畫」(註3)的早期畫家之一,他使用「蝕刻法」製作的藝術品也被廣泛地複製為「版畫」或「明暗木版畫」(Chiaroscuro Woodcuts)。晚年的帕米賈尼諾有一種遠離世俗,追求自我放逐的傾向,嚮往著靈修歸隱的生活。晚期作品如《長頸聖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便充滿了這類神秘的寓意。
  •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成了法國人,網路搜尋引擎巨擘「谷歌」(Google)改名美國堪薩斯州的首府「托彼卡」(Topeka),而美國總統歐巴馬向印尼訂購了一個外帶--至少這些都是世界媒體希望閱聽大眾深信不疑的消息。
  • 布隆吉諾是佛羅倫斯畫家,誕生於一個屠戶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啟蒙且師生情誼深厚,彭托莫是「矯飾主義」的先驅,而布隆季諾則是「矯飾主義」的發揚者,也是第二代「矯飾主義」的著名人物兼詩人。此外布隆季諾效法米開朗基羅的前縮技法,卻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強烈風格。作品以繪製肖像為主,宗教畫數量不多,師承彭托莫的神韻與品味,但筆觸細膩精緻,結構性強,偏愛冷色調,明晰簡潔帶著光澤具侵略性的色彩與銳利的輪廓線條,具有一種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筆下的人物大都極其冷峻,專注地追求一種超越時間與人性的典雅與拘謹,不帶一絲感情,堅實嚴肅,表現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這種疏離的氣氛與文藝復興盛期人物形象的親和力,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體畫風充滿謎樣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師彭托莫那種強烈的感性大異其趣,也因此在佛羅倫斯的貴族圈廣受好評,甚至擔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的御用畫師。
  • 布隆吉諾是佛羅倫斯畫家,誕生於一個屠戶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啟蒙且師生情誼深厚,彭托莫是「矯飾主義」的先驅,而布隆吉諾則是「矯飾主義」的發揚者,也是第二代「矯飾主義」的著名人物兼詩人。此外布隆吉諾效法米開朗基羅的「前縮技法」卻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強烈風格。作品以繪製肖像為主,宗教畫數量不多,師承彭托莫的神韻與品味,但筆觸細膩精緻,結構性強,偏愛冷色調,明晰簡潔帶著光澤具侵略性的色彩與銳利的輪廓線條,具有一種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筆下的人物大都極其冷峻,專注地追求一種超越時間與人性的典雅與拘謹,不帶一絲感情,堅實嚴肅,表現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這種疏離的氣氛與文藝復興盛期人物形象的親和力,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體畫風充滿謎樣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師彭托莫那種強烈的感性大異其趣,也因此在佛羅倫斯的貴族圈廣受好評,甚至擔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