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美德的传统礼乐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 , ,

《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

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

古之圣贤非常注重音乐对人心的影响,以乐辅礼,祭祀神明,善化民众。如黄帝之乐《咸池》,通乎神明之德;颛顼之乐《云门》,继承美德;尧之乐《大章》,广施德惠;舜之乐《韶》,将德行发扬光大。其节奏曲调平和而庄重,寓意深刻,导人向善。君子聆听到此,可以说出其中的义理,以德敬天,思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史记》中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这里说的是治世之乐与亡国之音的区别。音乐之美在于其悦耳动听的形式服从于仁义道德的内容和礼义的要求,否则就没有意义和价值。

古乐《南风》以其平和德音,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记述了舜帝推德怀远、忧国忧民的事迹。舜帝有孝行、布仁德、爱民勤政、明哲贤能,集诸多美德于一身,禹曾用武力征三苗,三苗败而不馁,以至“三旬,苗民逆命”。舜帝制止禹“请伐之”,而喻教行德三年,三苗欣然诚服,而且移风易俗。

舜帝南巡南国,感谅南方赤日似火,酷暑易旱,百姓疾苦。而当南风乍起,薰风时雨,顿解万民之焦渴和燥热。舜帝看到南国民众在温暖和煦的南风中那样欢欣愉悦,感慨万千,手挥五弦琴,放声吟唱:“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他为自己的臣民祈祷上苍,切切思虑着拯救万民于水火,加强礼乐文化和神明祭祀活动,歌《南风》而天下大治。

西周时周公以道德为原则建立了礼乐制度,使其成为德治、仁政的重要途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又提出了“仁”的思想,儒家继承和发扬礼乐文化,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要求以仁义为贵,修善节文,整齐仪容,乐顺天道。

西汉以后,《周礼》、《礼记》等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学习礼乐之道使君子仁爱他人,使小人改恶从善,节制个人私欲,平易、正直、慈善、诚信油然而生,宁静而安定,安定而长久,长久就合于天意,合于天意就能与神明相通。因此君子礼乐一刻不离自身,即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孔子一首曲子,孔子弹了十日还在练习。师襄子说:“可以学另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学会了曲子,但还没有熟悉它的韵律。”过了些天,师襄子说:“韵律已经熟悉了,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知它所表现的心志。”又过了些天,师襄子说:“已经知道了所表现的心志,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吧!”孔子说:“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

再过了些天,师襄子感慨的问:“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吗?”孔子说:“我感受到这个人形象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一心要感化四方,心胸宽大能包容天下。他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子惊讶而敬佩的说: “不错!我的老师讲过,这个乐曲名就叫作‘文王操’。”《文王操》博大精深,蕴含了浩然正气并展现出宽仁崇高的境界。周文王是孔子崇敬的圣贤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地时,操琴演奏此曲自励,虽七日无粮而道心弥坚。

传统礼乐涵养人的行为,使人内心受到道德光辉的感动,纯正的理性表现在外,通达神明的恩泽,顺应天地并关爱他人。其教化功能使民众明辨善恶,归于天理正道。礼乐文明体现出人们对天道真理的追求渴望和对道德正义的推崇。

--摘编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
  •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五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只是追求一个德字,讲究一个德字,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 古诗的律与韵不是古诗本身的特点,而是汉语及文字的抑、扬、顿、挫的规律在古诗体裁上的自然体现。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其实也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而古诗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半神文化的特点。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瑰宝,并赋予人们许多处世的哲学与智慧。逐渐被人遗忘的“古琴”就具有这样的功用。
  •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这与当时朝廷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管理。
  •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体;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根本内涵,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