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論「勇」

font print 人氣: 5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但「勇」不是一味的輕生好鬥,而是與道德修養密切相關的。孔子承認他的學生子路比較勇敢,但也教導他有勇更要有義,沒有是非觀念的「勇」是不足取的,見利忘義或「見義不為」,都談不上真正的「勇」。符合道義的「勇」是中華民族自古就非常推崇的一種傳統美德。

《詩經.大雅.烝民》上說:「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禦」。這首詩是歌頌西周名將仲山甫的,為送他出征而作。這幾句詩的大意是,柔軟的東西不輕易去吃,堅硬的東西也不輕易吐出來,不欺侮弱小的人,也不懼怕強權的威脅。詩中祝福仲山甫一定會不負王命,平定諸侯,安撫百姓。表達了對品德高尚、勇猛英武、不欺軟怕硬、不凌弱懼強的讚譽。

《左傳.哀公十六年》記載:「率義之為勇」,大意是遵循道義叫做勇敢。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 年),楚國的兩位大臣子西和葉公在是否任用太子(在鄭國避難時被殺害)的兒子勝時發生了爭執。

子西認為勝好結交俠士,有諾必行,可以讓他守衛邊疆。葉公認為勝的講信用和勇敢是不顧道義的,並不是真正的勇敢,反對重用他。葉公還講了一番「符合仁愛叫做信用,遵循道義叫做勇敢」的大道理,試圖說服子西。

結果子西還是不聽葉公的勸導,對勝委以重任。後來勝發動政變,殺了子西一家。最後葉公平定了這場叛亂,勝兵敗後逃到山上,自縊而亡。葉公的觀點和這個歷史故事說明,「勇」一定要以「仁義」為基礎,否則就會為私利而作亂。

孔子多次談到「勇」的問題。他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這是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具備的三種品質,也是一種完美的人生境界。有仁德的人,能夠寬厚待人,所以無所憂慮;有智慧的人,能夠辨明是非,所以不會迷惑;有勇氣的人,能夠臨難不驚,所以無所畏懼。一個人能具有其中之一的品德已屬難得,三者兼備更是不易。

孔子坦言自己也沒能做到。不過他的學生子貢卻說這是「夫子自道」,意思是說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在孔子學生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仁、智、勇的化身,如果連他都不具備這三種品德,那誰還能做到呢?

孔子又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這句話表達了「仁」與「勇」的關係。有仁愛之心的人一定會見義勇為,捨生取義,這才是真正的勇敢。而某些看起來勇敢的人,卻不一定都是為「義」而勇,也許只是意氣之勇,他們未必有仁愛之心。

孔子還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面對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敢去做,是怯懦的表現。這句話表達了「義」與「勇」的關係。見義不為不僅是怯懦的表現,而且是十分可恥的事情。見義勇為則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十分推崇的道德行為。

可見,古人講的「勇」是與道德密切相關的。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留侯論》一文中批評那種因一時憤懣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的匹夫之勇,讚揚能忍受一時屈辱,有遠大抱負的人,認為他們才具備大勇。他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大意是天下有一種偉大的勇敢者,危險突然降臨不會使他驚慌,無緣無故的受辱也不會使他憤怒。

就像漢代的韓信,他年輕時忍受從別人胯下爬過的恥辱,如果當時他對猝然降臨的侮辱不能忍受,拔劍殺人的話,那又怎麼能成就後來的功業呢?可見,必要時候的忍耐,也是勇者的明智選擇。

朱熹把「勇」分為「小勇」和「大勇」,他在《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說:「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即小勇只是血氣的一時衝動,大勇則需要道義來激發。《孟子》中記載一段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

齊宣王躊躇滿志的對孟子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對齊宣王說:「請無好小勇」。他認為,那種氣勢洶洶按劍逼人的勇不過是匹夫之勇。而周武王為天下人討伐暴君,「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才能稱為大勇,因為這是為道義所激發的勇,是正義之勇。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真正聰慧、善良、謙虛的人,會有靜觀俗世而不被其羈絆的超然境界和包容萬物的底蘊…
  • (shown)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
  • (shown)古典詩詞中的山水意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使有限的物像有了無限的意韻,品味其獨特的審美意蘊,感悟詩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使人領悟到傳統文化之深之博之美,使人獲得對宇宙、人生的理性認識和勵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 (shown)古人遵守諾言,言行一致,對於一句交託的話,能做到終身不忘,而真正成為良知、正義、感恩的人。踐約守信是誠實做人的核心,是為人處世道德標準的要求,是對自己良心的忠誠和對他人的負責。
  • (shown)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構造簡單,但音色醇厚深沉,柔潤和順,樂音體系完整,可謂「大繁若簡」,簫歷經千年,見證著華夏文化的歷史悠悠。
  • (shown)包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無私的氣度和博大的胸懷,是一種智慧和境界,這種境界源自於人的道德修養,來自於人的內心「善良、慈悲、仁愛」的自然流露。
  • (shown)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這四項發明,對整個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深遠的歷史影響,是其它的文明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 (shown)四大名著作為藝術作品而言,能夠打動人心的不僅僅是華麗的文辭和精彩的故事,隱藏在故事背後的真實才是真正能觸及到人心最深處的,也是人內心感到親切的原因。
  • (shown)中國畫以其深奧的內涵,獨特的線條筆墨,嚴謹的藝術法則,千百年來影響、震憾著世界文化藝術。藝術又直接反映了當時人類社會的道德觀念及發展方向,真正的藝術又可激發人們對正信,正念的追求,可見藝術對社會的發展方向及人類精神信仰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shown)這個世界是變化的,而千變萬變只有不離開自己位置的變才是順利的,才能夠「吉,無不利。」而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和控制、平衡著這種變化的因素就是相生相剋的理。「位」被相生相剋所制約、平衡著達到了「和諧」的秩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