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丹青--暢談古今精髓

天樂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唐代是華夏歷史中最輝煌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出現的繪畫作品表現著當時文化社會的發達及藝術的成熟豐富。

享有「詩佛」之稱的王維,在詩文,音樂及繪畫上有著非凡的天賦及領悟力,在青少年時代就名聲遠揚,受到皇族諸王的敬重。唐人薛用弱《集異記》中記載:「王維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遊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

多才多藝的王維,曾為聞名遐邇的一代才子,21歲就金榜題名高中狀元。但仕宦生涯極為坎坷,官場的黑暗及生活道路的波折使自幼就受虔信佛教的母親的熏陶,有著高貴脫俗品格的王維,更加看淡世俗生活,決心一心向佛,潛心修煉。

歸隱的生活,潛心研習佛教禪宗使王維在詩文繪畫創作上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高潔拔俗的精神不僅滲透在他的詩文中,也蘊含在他的繪畫作品裡。一幅《長江積雪圖》以簡潔精煉的線條勾畫出高偉險峻的山脈,姿態各異的樹木,挺拔的松柏及錯落的山中茅舍小屋,獨具匠心的水墨用法使畫中的積雪,江水動中有靜,靜中又默默地流出生氣來。

這幅看似簡單的黑白山水,如凡塵中的清音,嘹亮而深遠。他的另一幅《江山雪齊圖》中的山石,流水壯麗輝煌,正如千古名句中所寫:「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的山水畫都以「空」、「靜」、「寂」等禪機為主題,畫面簡潔肅靜,氣韻豪邁灑脫,抒發了遠離世俗,潛心修煉的精神嚮往。他的繪畫作品及詩文不僅意境深遠,氣韻拔俗,又道出了層層修煉的感觸及人生的真諦,不愧是絕世之作。

說起唐朝,其燦爛的文化,發達的經濟,開明的政治都堪稱世界之首。如此發達的文化自然表現了天子的聖明,大臣的忠良。盛唐初期的著名人物畫家閻立本所畫的天子、大臣各個神采奕奕,生動逼真。杜甫《丹青引》中有「良將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扇,鄂公毛髮動,英姿颯爽來酣戰」的詩句形容其所畫的《秦府十八學士圖》的生動。

閻立本所繪作品線條剛勁有力,著色沉雅古樸,氣韻逼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著名作品《職貢圖》描述了唐太宗時長安的繁榮經濟景象,南洋的婆利,羅剎與林邑國等前來中國進奉各式珍奇物品。人物形態各具特色,畫面莊重古雅。唐太宗倍受景仰的天子威望表現得極到好處。

《歷代帝王圖》生動地刻畫了帝王高大魁梧的身材,堅毅深邃的目光透出一統天下的君王氣度。畫中並沒有華麗威嚇的場面,畫家利用柔韌、簡潔的線條把帝王君臨天下的氣度通過極簡單的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唐代發達的茶文化不僅帶給當時唐朝人豐富的物質精神享受,而且確定了後來的茶藝範圍和精神。

最早的茶畫是由閻立本所創的《蕭翼賺蘭亭圖》。畫中氣度不凡的高僧及文人,面面相坐,傾心交談著,一旁正在煮茶的老官與童子神形莊重,恭謙。這幅畫表達了當時茶文化帶給人們深遠的影響,其淳樸、深厚的內含深深吸引著觀賞者。

中唐時期畫聖吳道子善畫佛道人物,對山水畫也造詣很深。他所畫的人物壁畫「天衣飛揚,滿壁生風」,藝術造詣極其深厚。在他中年時,唐玄宗派他去四川寫生,回來後命他在大同殿壁畫嘉陵山水。吳道子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把嘉陵山水三百里的奇麗風光展現於壁上。

唐玄宗感歎說:「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作為一代畫聖,吳道子不但畫藝精湛超俗,而且本性善良淳樸,其高潔的品質也令後人傳頌。相傳在他還是一個窮畫匠時,他的小女兒要出嫁。女兒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自己織布做新衣辦嫁妝。吳道子看到後,心裡很是難受,於是提筆不分晝夜地畫了一箱子的畫以表心意。

可女婿是個貪財自私的人,見女方除了一箱子畫而沒其它嫁妝時,一氣之下就把畫統統扔進火裡。女兒看到後,拚命阻攔,但只搶下最後一幅畫著絲綢被子的畫。夜裡,傷心的女兒抱著畫睡著了,沒想到畫中的絲綢被子變成了真正的絲綢被子。女婿後悔不已,央求吳道子再給他畫些畫,可吳道子說:「我的畫可以當財物,但財物不是我的畫。我給你們畫畫兒,你燒了。今天你要的是財物,不是畫,我怎麼會給你畫呢?」

中國畫以其深奧的內涵,獨特的線條筆墨,嚴謹的藝術法則,千百年來影響、震憾著世界文化藝術。從這些繪畫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絕世之作往往出自品格清正,胸襟廣闊,有著高尚人生觀的畫家之手。今天,當我們流連於這些古老的藝術珍品時,是否意識到在今天這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電子時代,越來越少的人去學習、探索中國畫了。

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人的頭腦也變得複雜,很多的人著眼於現實利益,成為金錢的奴隸,這樣的人是無法理解中國畫的高深意境的。高尚的藝術境界來源於藝術家自身豐富的經歷,良好的修養和對人生的正確領悟。

縱觀流傳下來的中國古代繪畫精品,以表現佛道神的作品並不多見。中國畫是由神傳給人的,畫的目的也自然是表現神的,神創造了人,神給予了人文化及信仰,在高層次上掌握控制著人類的發展。人對神崇信、敬仰,追隨著真理來完善自己,返本歸真,以至達到圓滿,才是做人的目的所在。

藝術之精品往往是表現神的偉大、光輝的作品。藝術又直接反映了當時人類社會的道德觀念及發展方向,真正的藝術又可激發人們對正信,正念的追求,可見藝術對社會的發展方向及人類精神信仰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那些有著正信,正念的藝術家們能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寶貴的藝術珍品並繪出真理的輝煌。

--摘編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