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首創蠶絲蛋白製成電子書 效能增20倍

人氣 17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3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綜合編譯)臺灣科學家研究出一種方法,可以利用蠶絲製成高效能的電晶體,這項科技突破將使電子書的應用更普及、更便宜。

由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黃振昌(Hwang Jenn-Chang)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從蠶絲中抽取出的絲心蛋白(fibroin)在製成絲膜後,可成為製造電介質層和五苯有機薄膜電晶體(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s,OTFTs)的材料。

這種絲膜結合低成本和低重量的特性,而利用絲膜製成的電晶體,效能比矽電晶體好20倍。除了電子書之外,這種技術也可用來生產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顯示器和其它電子產品。

目前大多數薄膜電晶體顯示器均由矽鑲嵌在玻璃上而製成,這種顯示器無法彎曲。過去曾有廠商利用有機材料製成彈性薄膜電晶體,使螢幕得以捲曲。相較之下,利用天然絲製作可彎曲的螢幕,是更節省成本的方法。

黃振昌表示,絲膜可以改善電子的場效移動率(field-effect mobility),亦即產生較高效率的電性,因此比傳統方法更好。由這種絲膜製成的電子書,翻頁速度會快很多。

黃振昌說,就像很多其它科學上的突破性進展一樣,他們這項最新發現是辛勤努力和意外發現的結合。一開始是他的一名研究生在2年前發現蠶絲中的某些特性,才促成今天的這項突破。

該校研究人員正與製造商合作開發量產的製程,但黃振昌指出,這種技術還要至少2、3年的時間才能走向商業化。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於3月1日刊登的《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網路版。

相關新聞
城大學生研發電子書
日電信公司KDDI銷售電子書
市調:電子書市場看好
電子書革命 自版作家暴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