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探秘:神奇的楚文化

作者:小陽春
font print 人氣: 566
【字號】    
   標籤: tags:

楚文化是中國古代地域文化中一塊璀璨奪目的瑰寶。提起楚文化,人們往往會聯想到中國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留下的光耀千古的《楚辭》;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世界樂器史上絕無僅有的曾侯乙編鐘;享有「天下第一劍」美譽、在地下沉睡兩千多年而不銹的越王勾踐劍;以及迄今中國保存最好、品種最全、織綉工藝最精湛、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絲綢寶庫」的馬山戰國絲織品;填補史書記載空白、被譽為地下書庫的楚漢簡牘;色澤絢麗、工藝精湛,占全國總數五分之三的楚秦漢漆木器;特別是一九七五年六月八日荊州鳳凰山出土的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獨具類型的西漢古屍…… <a楚文化是春秋戰國時期以楚國為代表的、是高度發達且風格獨特的南方區域文化。楚文化是楚人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所創造的優秀歷史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展現。

所謂楚文化通常有兩種含義:一是歷史文化概念意義上的楚文化,主要是指先秦楚國、楚族所創造的文化;二是區域文化意義上的楚文化,是指從古到今楚地的文化。
現今的湖北大部、河南西南部和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江蘇、浙江和安徽的北部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後楚文化的中心;貴州、雲南、廣東和山東等地的部分地區和韓國也受到了楚文化的影響。

與楚文化相對應的有中原文化、巴蜀文 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神傳文化的主體──華夏文化(漢朝後亦稱漢文化)。

楚文化的發展與楚國的崛起是同步的。據《史記.五帝本紀》、《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 之子也。

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顓頊帝後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

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後曰鬻熊,學識淵博,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遂成「熊」姓。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這一記載表明祝融的後裔自中原進入湖北境內後,熊繹及其後代便成為長江和漢水流域最早的拓荒者,並正式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以致最後發展壯大成為「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

《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從熊渠立其三子為王,到楚武王自立為王,楚文王建都於郢,再到楚莊王稱霸中原的近三百年間,楚國就從偏居南隅的「蠻夷」之邦,通過艱苦開發,南征北戰,變成「地方五千里」的戰國時代最大之國。

鼎盛時期的楚國,面積涵蓋了整個中國南部,人口曾達到五百萬,是戰國時期中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這裡先後湧現出了道家老子、農學家許行、天文學家唐昧、陰陽學家南公、教育家荀子,還有音樂家鍾子期等等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八百年歷史的楚文化也隨之逐步形成。

楚人寬容仁厚的態度和海納百川的胸懷,也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楚國兼并了眾多的國家,縱橫跨越今天的十一個省(市),據考證:「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 過大量俘馘的記錄。」

而且「對於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於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容忍度、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上,開創了一個與西方古希臘文明相媲美的東方楚文明。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漢時期,楚雖為秦國所滅,但以「道」為核心的楚文化並未隨著楚國的滅亡而消失。秦末,楚人劉邦、項羽又反過來滅秦,並大興楚文化,使楚文化有復蘇之勢。

但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自成體系的楚文化便不復存在,而楚文化純真的精神內涵卻與傳統中原文化共同構築形成了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

「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華盛頓DC國際法會講法》)從本篇開始,將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系統的探討楚文化中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精工細作的青銅禮器、樂器;紋飾華麗、造型奇異的漆木器;巧奪天工的絲織品;純真、質樸的民風、民俗。揭開其掩蓋在哲學、文學,以及在製造、建築、紡織、服飾、飲食、美術、樂舞等方面的神秘面紗,從而喚醒那埋藏在人們生命深處的荊風楚韻,找回真正的自我。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打開歷史的長卷,眾多的人物穿梭其中,為我們樹立了「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典範,尤其是忠、奸的對比總是如此的鮮明與活躍,教化著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們為人處事的根本道理。
  • 諸葛亮二十七歲初出茅廬做為劉備的軍師,現代人總是欽佩他的善於計謀,而對劉備臨終託孤,有許多人解讀是因為孔明的才能和聲望過高,劉備擔心自己死後孔明可能篡位自立為王,不得已以退為進逼迫孔明立誓以明志的手段,這是因為現代人的自我意識過分高漲、太過強調自身利益的思想結果。
  • 唐朝元和年間,豫章郡有個富戶姓謝,他生有一女叫小娥。小娥從小就身體健壯,頗有男子氣概。十四歲那年,父親把她許配給段巨貞為妻。成婚後夫妻和睦,兩家人和成一家人經營一條大船,往來於吳楚之間,做載客運貨的大生意。
  • 百里奚,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富貴不忘結髮妻,至今仍被人們傳為佳話。
  • 有個醫生給人治病,一直保持著盡心盡力的態度。儘管他不修道,卻整天就像方外的人一樣,除了醫病,再不過問世俗,不喜歡和人打交道。隨著時光流逝,醫生漸漸成了孤身一人,幾乎所有的朋友都遠離了他。
  • 對聯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文字簡練,內涵深刻,對仗工整,音調和諧,字數可多可少,但上下兩聯字數相等。
  • 明朝某年一日,建寧府知府郭子章,自從任職以來,一貫廉明幹練,所以晉級較快。現在,新官上任,前往水西路。路過前橋,但見四周叢山峻嶺,峰巒疊障,滿目翠綠,令人賞心悅目。
  • 陸績(187年~219年),三國時代吳國的學者,字公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其父親陸康在擔任廬江太守時,與諸侯袁術有來往。陸績6歲時,在九江面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陸績卻暗中收起3顆。當要離去時,陸績拜辭袁術,但3顆橘子卻從懷裏跌在地上,袁術對他說:「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陸郎(陸績)你作為賓客,但卻私下收起橘子?)」陸績跪下回答:「欲歸遺母。(我想拿回家給母親吃。)」袁術對此讚賞不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