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學者:西方流行歌手比普通人少活25年

人氣 176

【大紀元2014年10月30日訊】盤點近幾十年的西方流行樂壇,有30多位歌手都在27歲去世,人們甚至為這些逝者組建了一個「27俱樂部」(27 Club)。悉尼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流行樂壇,早死現象其實非常普遍,流行樂歌手的平均壽命甚至要比同年代的普通人短25年。

從大門樂隊(又譯:門戶樂團)的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涅槃樂隊(Nirvana,又譯:超脫樂團)的科特•柯本(Kurt Cobain),到珍妮絲•賈普林(Janice Joplin)、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cks)、艾美•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這些璀璨一時的歌星,其生命腳步都止於27歲。眾多西方流行歌手早逝的現象,引起了悉尼大學心理學及音樂教授黛安娜•肯尼(Dianna Kenny)的注意。

據澳洲廣播公司《ABC 612》節目介紹,肯尼教授針對1950年代到2014年6月間死亡的各類型流行樂歌手進行了數據分析和研究,案例涉及13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男性。她按照性別和年代,將這些名人的死亡年齡及死因(包括自殺、兇殺和意外喪生)與普通人進行比照,從中發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實。

肯尼發現,在她所研究的這70年中,流行歌手比普通人的平均壽命短25年。他們的自殺率比普通人高2至7倍,被兇殺的比率可以高出8倍,意外死亡率同樣高出5至10倍。

肯尼分析說,實際情況是,生活中曾遭蹂躪、境況淒慘的年輕人往往會被吸引到這個充斥責風險、叛逆和心理壓力的行業。據信,音樂巨星的生活危險度較高,且更容易濫用藥物並且早死。

而有些音樂風格的歌手的死因存在共通性,比如饒舌歌手很多遭謀殺,重金屬樂團成員更容易自殺;不過要得出結論,還需要開展更多研究。

肯尼接受《ABC 612》訪問時說,「我認為流行音樂行業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個非常危險的地帶,他們中大部份人都有明顯的心理障礙。」

同時,很多年輕人選擇進入流行音樂產業,又是他們心理問題的直接結果。肯尼教授接著分析說,「例如願望未滿足、家庭破碎、中途輟學等,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無法融入社會,最後才進入流行音樂產業。」

「流行音樂界對吸毒、性亂,以至於對早死的崇拜,都吸引著那些抑鬱而有自殺傾向的青年音樂家進入同氣相求的這類環境。而他們的這些不良傾向會在彼此接觸中放大,以至於失去控制地導向早逝的結果。」肯尼認為,讓更多年輕人在涉足流行樂產業前了解行業的真實狀況,還需要付諸更多努力。**

責任編輯:蘇明真

相關新聞
笑星的憂傷:從羅賓•威廉斯到金•凱瑞
泠濤:成龍兒子吸毒說明甚麼
吸毒現象突出 影帝霍夫曼等巨星都因吸毒猝死
智慧俠:娛樂圈為何流行吸毒「找樂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