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行銷案例

巨型橡皮鴨與1600隻紙熊貓

人氣 15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9月06日訊】 (大紀元記者張岳綜合編譯)黃色小鴨和紙熊貓都是動物卡通造型在全世界的巡迴展出,每到一地,萬人空巷,不少遊客有不去一看枉此行的感覺。例如,黃色小鴨在高雄展出一個月,就吸引了近400萬人前往觀看、創造了約10億台幣的商機。這不僅是源於動物造型本身可愛,更與主辦方的市場營銷方案有關。

與單一產品或品牌的營銷不同,黃色小鴨和紙熊貓的展出都屬於綜合型營銷,至少包括藝術品本身的營銷、公益理念的營銷、展出城市的營銷,並可帶動其它行業或機構、甚至任何人都可以搭順風車,藉此進行自己品牌的營銷,這些社會活動又會反作用於展出本身,達到人人參與、相互推動的規模營銷效果。

設計的成功:

外觀簡單卻飽含情感

屬於藝術設計的黃色小鴨和紙熊貓,其形體創作就很有故事性,充滿童趣的想像,容易喚起人們對童年美好的記憶。生活在節奏緊張的現代社會,人們多渴望藉由簡單、可愛的事物疏解壓力,讓自己的身心得以放鬆。黃色小鴨和紙熊貓的可愛造型,幾乎可以「萌」倒任何年齡和階層的人,這是藝術創意的成功。

理念的傳遞:

給大眾一個表現愛心的契機

就像時下流行的「冰桶挑戰」一樣,黃色小鴨和紙熊貓的展出起因也與慈善或社會公益有關。

荷蘭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表示,「橡皮鴨沒有國籍、不分國界、沒有政治立場、從不歧視任何人。它就是友好和平的象徵。」這是霍夫曼最初賦予橡皮鴨的意義。

紙熊貓藝術展的最初訴求則是法國藝術家保羅(Paulo Grangeon)為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發聲,喚起大眾對於自然環境保護的意識,並籌措保育活動資金。

取得展地政府的支持

所有參與展出的城市,政府都給予了一定程度甚至是大力的支持。因為展出城市數目有限,就像申請世界盃或奧運會的舉辦地一樣,為了讓黃色小鴨到當地展出,臺灣的多個城市間還產生了競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展出本身對所到城市既有推動經濟的實際利益,又可以藉此向公眾甚至國際展示自己的城市形象。有高雄居民發文表示,黃色小鴨展出期間,港口雖然人流眾多,但一直保持清潔,讓民眾引以為傲。

病毒式口碑傳播

巨型橡皮鴨和1600隻紙熊貓每到一處,都會成為當地的「熱點」。不論對此持什麼態度的人,都可能會主動對身邊的人、或在電話中或網絡上講起此事,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媒體也會跟踪報導。製造熱點、口碑傳播、媒體整合、網路營銷……,這完全符合了病毒式營銷的模式,在較短的時間內,使資訊受眾達到數百萬以上。

允許他人搭便車

一般商業營銷者往往害怕其它商家效仿和跟風,而巨型橡皮鴨和紙熊貓的展出允許和樂見商家搭便車,這一點又與世界盃等活動類似,任何商家或個人都可以藉此主題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達到為自己宣傳的目的。

橡皮鴨和紙熊貓是哪門子創意?

俗語說「江湖一點訣,說穿不值錢」。也有人在看到橡皮鴨和紙熊貓後,對此不以為然。橡皮鴨,有人覺得這不過就是一隻放大了的玩具鴨;紙熊貓,有人覺得不過就是用很多紙糊成的熊貓。事實應該沒有錯,但是,這些評論都是在我們已經看到了結果,在別人的想法成為事實之後的評論。如果能夠仔細的去探究過程,則應該可以收穫更多。

好點子還需要好的「轉換策略」

或許有的人會說,「類似於巨型橡皮鴨或紙熊貓的事我也想過」,或者「我也搞過一些新奇的東西,但實際意義不大」。網絡行銷專家劉滄碩(Andy Liu)在其個人網站上表示,「好點子」並非就一定能夠創造「媒體效應」與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就如同創新產品不一定能夠暢銷。他認為,除了有「好點子」外,更需要的是一個好的「轉換策略」,後者幫助理清最終期望達到的目標與行銷效益。

劉滄碩舉例說,有的活動可能辦的熱熱鬧鬧,但是在熱鬧之後,人走茶涼。一些商家舉辦試吃活動,來了很多人索取,網上粉絲人氣也沖的很高,但是實際銷售成績卻沒有顯著的提升,這就是「轉換策略」做的不到位。

「轉換策略」是什麼?

「轉換策略」的首要目標是確定期望達到的效益。或許商家會說:「當然是期望銷售增長、產品熱銷。」但是,劉滄碩認為,僅僅到此是不夠的,商家還需要更深入的「策略擬定」。他舉例說,增加銷售量是靠哪些人來增加?銷售對象會是哪些人?性別、年齡層、工作行業這些影響因素有沒有調研和相應的活動規劃?要實現增加銷售量的目標,就必須針對商品的屬性擬定更細的「對象策略」。

商家試吃活動通常不會指定參加對象或有很明確的目標群,但是,劉滄碩建議,如果店家是在銷售「料理包」,則不一定只是單純的舉辦試吃活動,而是可以針對「媽媽、家庭主婦」這一族群舉辦料理食譜大賽,將料理包寄送給媽媽們,當她們料理好後,拍照上傳到臉書(Facebook)。同樣都是送出料理包,但後者更能鎖定目標族群、創造話題並達到擴散的效應。

活動形式需要精心設計

劉滄碩認為,橡皮鴨和紙熊貓的「物種」選擇與活動形式都是有講究的。例如,紙熊貓活動為何不像橡皮鴨一樣弄一個巨型的熊貓,而是為何要展出1600隻小熊貓呢?這就牽涉到紙熊貓藝術活動本身要傳遞的訊息:保護瀕危動物。 1600隻象徵全世界目前野生熊貓數量大約剩下1600多隻,豐富了活動本身的「話題性」與「故事性」。

如果考慮籌措保育活動資金,採用小型熊貓的形式是很好的選擇。譬如,主辦單位宣佈,展期結束後所有作品預計全數賣出,收入所得也將當成公益捐贈投入保育項目。

另一方面,將1600隻紙熊貓放到公共空間時,其壯觀與魅力不在巨型鴨之下。而且,民眾可以近距離互動參與,一人抱一隻紙熊貓,組合成任何可能組成的圖案,參與者稱之為「熊貓快閃」。在活動過程中,無論是參與者還是參觀者,紛紛拍照、上傳到臉書,自發的形成一股擴展效應。民眾,特別是孩子們,參與活動的過程本身就是印象深刻的經驗,活動也成了闔家歡樂的時光,成為長期的談論話題。◇

責任編輯:汪曼

相關新聞
踏出人生第一步 在校時期做好就業準備6原則
專家談7個花錢「規則」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存款不多如何能提早退休? 關鍵在這8點
多數美國人選錯存錢方式 如何做才能賺得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