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改革滯後致中國經濟槓桿越去越高

人氣 2164
標籤:

【大紀元2015年11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報導)中國國有企業9月份負債額出現大幅增長,一個月新增債務近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金融界人士認為這是一種空前的加槓桿。而從2009年到2014年,中國非金融部門的債務占GDP的比率從125%升至208%。有大陸學者認為,中國經濟槓桿率上升源於改革滯後,僅僅靠貨幣寬鬆政策解決不了問題。

據鳳凰財經10月31日報導,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年內最顯著的特徵是快速攀升的債務率。從2009年到2014年,中國非金融部門(含中央、地方政府、企業及家庭)的債務占GDP的比率上升至208%。私人部門負債比率目前已超過歐洲、日本的水平。從其它國家的歷史經驗看,一國在短時間內債務率的快速上升都伴隨著大規模的金融危機。因此,如何「去槓桿」是化解金融風險、實現結構轉型的關鍵因素。但當局在多次政策嘗試後,中國的債務率上升的勢頭並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國經濟的債務占GDP比率依然持續攀升。

英國金融雜誌《經濟學人》認為,中共政府部門的槓桿率在2008年之後因穩增長而出現明顯抬升。據《經濟學人》計算,中國整體債務對GDP比率如今已超過240%,債務達161萬億元。單是過去四年內,該比率就上升近50%。《經濟學人》稱「短期內債務迅速增長在歷史上一般是預示金融危機的信號。」

有大陸經濟學者認為,造成債務攀升的原因是貨幣寬鬆,過多的貨幣供應是主因。但是2013年6月,中共央行在中國的貨幣市場上緊縮流動性。在那之後,銀行的表外業務得到明顯抑制,然而經濟體的槓桿還是在上升。

宏觀策略分析師周宇認為,中國經濟槓桿上升的原因不在貨幣政策寬鬆,而在於實體經濟,是政府為穩增長而主導的低效率投資導致的。各級政府推動的低效率投資在隱性擔保下吸收了大量的信貸資源,推高了私人部門的融資成本,擠出了私人部門較高效率的投資,拉低了實體經濟總體投資回報率。在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環境裡,債務攀升就不足為奇了。而長時間人為壓低利率的結果是金融資產價格泡沫化和投資者對未來預期的普遍下滑。央行過去一年降息後,錢依然難以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在資本市場引發了金融資產價格的泡沫。

《經濟學人》表示,維持經濟增長所需的信貸會越來越多,原本應該流向更受政府支持、更具活力公司的貸款,卻更多地流向了「殭屍企業」。而高負債帶來的邊際效應出現遞減,在金融危機之前的六年,新增債務每增加一塊錢,中國經濟產出就會增加五塊錢,如今已降到三塊錢了。

周宇表示,錢進不了實體經濟的根源是因為實體經濟缺乏好的投資機會。說到底,改革是繞不過去的坎。要提高投資回報率,必須下決心去除過剩產能、化解核銷壞賬、放開行業準入、減少政府的低效投資,通過結構改革讓私人部門在實體經濟裡找到高投資收益率的機會。而貨幣政策的初衷是為了給決策者的改革買來更多的時間。但只寬鬆不改革,將種下重大的金融隱患。

尤其大陸在經歷了此輪股災後,大量資金似乎無處可去,既沒有好的債權資產,也沒有好的股權資產,而樓市投資又較為謹慎,PPP項目也不規範(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通常譯為「公共私營合作制」,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

多位投資界人士說:「有錢不知往哪兒投,沒有好的資產配置,市場產品越來越少、收益越來越低。」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表示,中國已從「錢荒」進入到「資產配置荒」的時代,來自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基金公司等的各類投資者紛紛抱怨不知該把錢往哪兒投。#

責任編輯:李曉清

相關新聞
梁治:荒謬的「經濟槓桿」
全球超前消費下的槓桿借貸導致經濟蕭條
中國經濟面臨高槓桿和影子銀行雙重風險
債務助長泡沫 葛老稱會防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