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名華裔軍人名垂百年澳紐軍團史

白澳政策下華人曾被禁參加加利波利戰役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4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肖婕澳洲悉尼報導)4月25日是澳紐軍團日,是紀念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加利波利之戰捐軀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聯合軍團(簡稱澳紐軍團)軍人一百年的日子。在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又譯:加里波利)和全澳將有一系列莊重的紀念活動,但有多少人知道,當年曾有200多名有華裔血統的軍人參加了澳紐軍團,勇敢地在一戰中為澳洲而戰。

據澳洲廣播公司報導,這些華人血統的軍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加利波利戰役中,視澳洲為自己的家園,為保衛澳洲勇敢作戰,他們的名字與澳紐軍團相連,並永遠在澳洲軍事史上擁有一席地位。

凱文‧休斯(Kevin Hughes)在幾年前才知道自己有華人血統,他發現自己有三位華裔叔公參加過一戰中法國西線戰場的戰鬥。他說他和家人一直以為他們的家庭背景是威爾士。「這是全新的事情,這很有趣和吸引人」。凱文‧休斯說他在瞭解他的家庭歷史中有關中國的章節。他看了一些他的一位叫托馬斯‧休(Thomas Huey)的叔公寫給他祖母的信,「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看這些信,雖然我沒見過我的這幾位叔公,雖然他們不是我的家庭中的直系親屬,但他們仍顯得如此有人情味。」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澳洲當時的白澳政策和法律下,這些華人卻曾因自己「未擁有足夠的歐洲血統」,幾乎未能應徵入伍。

阿-克安小姐是墨爾本中國博物館澳紐軍團華裔軍人展的策劃人。她和她的同事們發現至少有218位澳洲華人上了前線,但大多數人被迫等到澳洲帝國軍隊(AIF)需要增援時才能上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根據澳洲國會的一項傾向白澳政策的法案,非白人血統者不能報名參軍;這其中包括1800年代末期淘金熱來澳的中國人的後裔。

歷史學家阿-克安(Emily Cheah Ah-Qune)說,一些有華裔血統的年輕人設法隱瞞自己的(歐亞混血)身份參軍,並參加了加利波利戰役,但大多數華人被拒絕參戰。「我們所知道的一個事實是,有些華人試圖參軍,但卻被醫療官員禁止,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歐洲血統。」

「當時,澳洲在戰爭中遭受了重大損失,澳洲軍隊只是想籌集足夠的軍力,並將這些年輕人送到海外。」法律並沒有改變,但阿-克安說:「也許是政策放寬了,也許是醫療官員的標準不再那麼嚴格,也許是其他年輕人看到別人已為國捐軀,也想躍躍慾試。」

華裔士兵被推遲上戰場,這讓他們中很多人倖免於難。阿-克安說,在218名華裔軍人中,有36名軍人戰死。澳紐軍團中倖存下來的華裔都榮獲了軍事榮譽,其中有19人獲得23個勇敢獎,「這是很可觀的」。

有華人血統的維省人本杰明‧凌(Benjamin Moy Ling)曾說:「如果澳洲是個足夠好的居住國家,那就足以為她而戰鬥。」凌先生曾兩次報名從軍,但直到1917年他31歲的時候,才終於被軍隊錄取。

本杰明‧凌的侄孫女塞雷娜‧張(Serena Cheung)為她的叔公感到自豪。本杰明‧凌曾被派往西線戰場,塞雷娜‧張說,當時的法律幾乎讓他報國無門,「如今,我們管這叫歧視,但那時沒人對此感到不安,這些都被白紙黑字列在申請表上。」她說。

本杰明‧凌在戰爭中倖存,他於1919年返回墨爾本的家。

沈比利(William Edward「Billy」Sing)在加利波利戰役中是一名出色的華裔狙擊手。他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英國人。他總共擊斃了超過150名土耳其官兵,如果包括未經證實的,則總共201名,連奧斯曼帝國近衛軍裡最優秀的狙擊手也死在了他的槍口下,因此得到「加利波利刺客」(The Assassin of Gallipoli)之名。他榮獲特等軍功章(DCM)和比利時英勇十字勳章(Belgian Croix de Guerre),這可以說是一個最高的軍事榮譽。

他的事跡被拍成片集《沈比利的傳說》(The Legend of Billy Sing)。不過此片集因起用白人飾演沈比利和他的父親,遭澳洲華人的抨擊,指它偏離歷史。

阿-克安說,有些澳紐軍團華裔軍人的後裔很猶豫是否要承認給予華人的這些榮譽,這很可能因為它們是白澳政策的遺留問題,「但澳紐軍團中國人的後代應為此自豪,因為他們是澳洲歷史的一部份。」

責任編輯:堯寧

相關新聞
司徒文信接掌華裔退伍軍人會
退伍軍人紀念911 提倡自由精神
波士頓華裔參加退伍軍人節遊行
華裔退伍軍人會支援海外服役部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