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 隱逸不凡的樂中雅士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氣: 186
【字號】    
   標籤: tags: ,

簫,又稱洞簫,指的是一種單管豎吹的竹製樂器,所以,它與笛、排簫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法中,同被列為竹類樂器。在漢代陶俑以及之後的壁畫、石刻中多有所見。

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或豎吹的單管竹製樂器統稱為笛或篴,稱為簫者則是指編管的排簫。

這種豎吹的竹管樂器最初只有四孔,指的是三個音孔加管口一孔,西漢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加了一個最高音孔,成為五孔簫。西晉的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再加了一個音孔,成為六孔(前五、後一),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經非常相似了。

唐代,出現了前面六孔、旁邊一孔,並加有竹膜的橫吹笛子,這也使得笛與簫的概念基本分開,橫吹為笛,有膜孔;豎吹為簫,無膜孔。唐宋時期的尺八、簫管和豎篴,其實就是明清時期至現代簫的前身。

至明代時,將豎吹之篴稱為簫,以區別橫吹之笛。清《律呂正義後編》記載了:「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後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則今之簫乃古之笛,信矣。」

有關簫的故事和詩文,在史書上屢見不鮮,在《東周列國志》上說蕭史「才品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至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集於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

穆公大悅,問蕭史為甚麼吹簫可以招來百鳥,蕭史回答說:「簫是伏羲所制,當時一共有三十二根管子,其形參差,排成鳳翼的模樣;聲音則仿造鳳鳴。後來人把簫的形狀簡化了。但是簫制雖減,其聲不變,作者以像鳳鳴,鳳乃百鳥之王,故皆聞鳳聲而翔集也。昔舜作簫韶之樂,鳳凰應聲而來儀,鳳且可致,況他鳥乎?」

《列女傳記》中記述:「秦穆公時,有蕭史,善吹簫,穆公女弄玉好之,結成夫婦。」秦穆公有個女兒名叫弄玉,很會吹簫。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中一位少年騎著一隻彩鳳翩翩飛來,手裡拿著簫,說他叫蕭史,住在華山,也很愛吹簫,因為聽到弄玉的吹奏特地前來,於是兩個人就一同吹簫到天亮。

後來,秦穆公知道女兒的心事,就派人到華山去尋找這位少年。沒想到真找到這位名叫蕭史而且也會吹簫的少年。蕭史向秦穆公要求將女兒嫁給他,秦穆公命令他吹簫,蕭史剛開始吹奏,沒想到竟吸引彩鳳和百鳥飛了過來。

秦穆公看了很高興,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他。此後便用吹簫作為結婚的典故,這也是成語「吹簫引鳳」的典故。

據《晉書.列傳》記載,桓伊因肥水之戰立了大功,進封為「右軍將軍」。桓伊擅長音樂,尤其善於吹笛(簫),並擁用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在當時被推為「江左第一」,但其謙恭淡泊的性情始終沒有改變。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現代簫大多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上端邊緣開吹口,管身中部開六個按音孔,前面五個後面一個,後面下方開兩個出音孔,用以調音,為了美化音色、增大音量,其下又增開兩個助音孔,沒有膜孔。

簫的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善於表現樂句悠長、細膩、典雅的樂曲。適合於獨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器樂合奏及越劇伴奏。琴簫合奏也是常見的演奏形式之一。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管弦樂隊中應用。
  • 相傳當時有一位叫婉無義的人,將二十五弦瑟送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卻沒想到女兒們每天為了彈瑟爭執不休,後來竟將瑟爭破成兩片,便將其中一片十三條弦給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條弦給了妹妹,秦始皇得知這件事,就把分裂後的樂器叫做「箏」。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由於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蘆挖制而成,所以屬於「八音」中的匏類樂器。考古學家發現2,400年前諸侯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實物。
  • 考古學家發現笛的歷史遺跡,是在河南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這是一種以鳥禽肢骨所製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歷史。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