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 隐逸不凡的乐中雅士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气: 186
【字号】    
   标签: tags: ,

箫,又称洞箫,指的是一种单管竖吹的竹制乐器,所以,它与笛、排箫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法中,同被列为竹类乐器。在汉代陶俑以及之后的壁画、石刻中多有所见。

汉代以前,无论是横吹或竖吹的单管竹制乐器统称为笛或篴,称为箫者则是指编管的排箫。

这种竖吹的竹管乐器最初只有四孔,指的是三个音孔加管口一孔,西汉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加了一个最高音孔,成为五孔箫。西晋的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再加了一个音孔,成为六孔(前五、后一),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经非常相似了。

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并加有竹膜的横吹笛子,这也使得笛与箫的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有膜孔;竖吹为箫,无膜孔。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和竖篴,其实就是明清时期至现代箫的前身。

至明代时,将竖吹之篴称为箫,以区别横吹之笛。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了:“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

有关箫的故事和诗文,在史书上屡见不鲜,在《东周列国志》上说萧史“才品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至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

穆公大悦,问萧史为什么吹箫可以招来百鸟,萧史回答说:“箫是伏羲所制,当时一共有三十二根管子,其形参差,排成凤翼的模样;声音则仿造凤鸣。后来人把箫的形状简化了。但是箫制虽减,其声不变,作者以像凤鸣,凤乃百鸟之王,故皆闻凤声而翔集也。昔舜作箫韶之乐,凤凰应声而来仪,凤且可致,况他鸟乎?”

《列女传记》中记述:“秦穆公时,有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好之,结成夫妇。”秦穆公有个女儿名叫弄玉,很会吹箫。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少年骑着一只彩凤翩翩飞来,手里拿着箫,说他叫萧史,住在华山,也很爱吹箫,因为听到弄玉的吹奏特地前来,于是两个人就一同吹箫到天亮。

后来,秦穆公知道女儿的心事,就派人到华山去寻找这位少年。没想到真找到这位名叫萧史而且也会吹箫的少年。萧史向秦穆公要求将女儿嫁给他,秦穆公命令他吹箫,萧史刚开始吹奏,没想到竟吸引彩凤和百鸟飞了过来。

秦穆公看了很高兴,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此后便用吹箫作为结婚的典故,这也是成语“吹箫引凤”的典故。

据《晋书.列传》记载,桓伊因肥水之战立了大功,进封为“右军将军”。桓伊擅长音乐,尤其善于吹笛(箫),并拥用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在当时被推为“江左第一”,但其谦恭淡泊的性情始终没有改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现代箫大多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上端边缘开吹口,管身中部开六个按音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后面下方开两个出音孔,用以调音,为了美化音色、增大音量,其下又增开两个助音孔,没有膜孔。

箫的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善于表现乐句悠长、细腻、典雅的乐曲。适合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器乐合奏及越剧伴奏。琴箫合奏也是常见的演奏形式之一。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管弦乐队中应用。
  •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由于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芦挖制而成,所以属于“八音”中的匏类乐器。考古学家发现2,400年前诸侯国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
  • 考古学家发现笛的历史遗迹,是在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这是一种以鸟禽肢骨所制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