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簫 參差仙竹天樂飄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氣: 199
【字號】    
   標籤: tags: ,

排簫是一種把長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再用繩子、竹蓖片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以吹奏方式得到樂音的一種編管樂器,所以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由於被編列的竹管長短不一,因此可以得到高低不同的樂音。

傳說竹子原來只生長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園裡,護竹仙子因為憐惜人類,一日,她趁王母娘娘多飲百花露沉醉期間,將竹種傳於人間。

於是,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從昆崙山到喜馬拉雅山遍生翠竹:江浙紫竹、安徽白竹、貴州玉屏竹、雲南鳳尾竹、湖南湘妃竹……,為製作排簫,同時也為製作笛、簫等竹類樂器提供了最佳的竹材。

早在遠古,已有用蘆葦編製的葦龠。相傳虞舜時期有「箾韶」樂舞,箾即原始排簫。《尚書.益稷》中記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以排簫演奏的遠古樂舞「簫韶」,不僅招來神鳥鳳凰;並使得至聖先師孔子在聽聞後,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歎為盡善盡美。

夏商時期有編管的龠,甲骨文中的龠字,就像編管樂器的形狀,也就是後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籥同被詩人們提及,被載入《詩經》。《詩經.周頌.目瞽》中提到了:「簫管備畢,喤喤厥聲。」《爾雅.釋樂》中敘述:「大簫謂之言,小簫謂之筊。」

晉朝的郭璞為排簫作了註解:「簫大者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長尺二寸。」

1978年,考古學家在河南省淅川縣下寺一號楚墓發現一支春秋中晚期的石排簫,白色,近似漢白玉,以石料製成十三個管身長短不等的編管,並依次遞減,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排簫實物。

1978年,在湖北省隋縣曾侯乙墓出土兩支戰國初期的竹製排簫,也是由十三根長短不等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個竹夾纏縛而成;形制與河南淅川縣下寺一號楚墓出土的石排簫相似,但相應的管長有別。上述兩種實物都是屬於單翼形的早期排簫。

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和安國等諸樂部即已使用之。

唐代以前,排簫通稱為簫。唐宋以來,由於單管豎吹的簫日漸流行,為了與之區別,便將編管簫稱為排簫。唐趙璘《因話錄》中記載:「古簫,都下所謂排簫是也,今簫管乃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唐杜佑《通典》所載:「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這是一種等管形制的排簫,各管長度相同或稍異,但在管內以蠟封底,蠟底的高低形成上端管身的長短,因而可以吹出不同的音高。

元明兩代,排簫演變為精緻的櫝簫。大多為十六管,簫管外有木架外殼,上漆,描繪金鳳。明朱載堉在《律呂精義》中記述:「元史樂志排簫有櫝,每架黑漆搶金鸞鳳,今之排簫亦然,惟飾以朱漆耳。」

到了清代,排簫才由依次漸短的單鳳翼,改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且按律進行編管,簫管外沿用元明時期的木製套架,木架外殼上朱漆,描繪金龍。

排簫的管數與長度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其形制、大小有別,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會」、「籟」和 「比竹」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對排簫有這樣的描述:「其形參差,像鳳之翼。」;陶注云:「其形象風之翼,十管長二尺」。

所以,排簫還有「參差」、「風簫」、「鳳翼」、「短簫」、「雲簫」和「秦簫」等稱謂。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東漢應劭在《風俗通・批把條》中提到:「琵琶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象四時。」說明了琵琶的形制與天地人、陰陽五行以及季節是相對應的。
  • 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管弦樂隊中應用。
  • 相傳當時有一位叫婉無義的人,將二十五弦瑟送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卻沒想到女兒們每天為了彈瑟爭執不休,後來竟將瑟爭破成兩片,便將其中一片十三條弦給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條弦給了妹妹,秦始皇得知這件事,就把分裂後的樂器叫做「箏」。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由於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蘆挖制而成,所以屬於「八音」中的匏類樂器。考古學家發現2,400年前諸侯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實物。
  • 考古學家發現笛的歷史遺跡,是在河南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這是一種以鳥禽肢骨所製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歷史。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