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箫 参差仙竹天乐飘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气: 199
【字号】    
   标签: tags: ,

排箫是一种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再用绳子、竹蓖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以吹奏方式得到乐音的一种编管乐器,所以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排箫被列为竹类乐器。由于被编列的竹管长短不一,因此可以得到高低不同的乐音。

传说竹子原来只生长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园里,护竹仙子因为怜惜人类,一日,她趁王母娘娘多饮百花露沉醉期间,将竹种传于人间。

于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昆崙山到喜马拉雅山遍生翠竹:江浙紫竹、安徽白竹、贵州玉屏竹、云南凤尾竹、湖南湘妃竹……,为制作排箫,同时也为制作笛、箫等竹类乐器提供了最佳的竹材。

早在远古,已有用芦苇编制的苇龠。相传虞舜时期有“箾韶”乐舞,箾即原始排箫。《尚书.益稷》中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以排箫演奏的远古乐舞“箫韶”,不仅招来神鸟凤凰;并使得至圣先师孔子在听闻后,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叹为尽善尽美。

夏商时期有编管的龠,甲骨文中的龠字,就像编管乐器的形状,也就是后来排箫的前身。到了周代,箫和籥同被诗人们提及,被载入《诗经》。《诗经.周颂.目瞽》中提到了:“箫管备毕,喤喤厥声。”《尔雅.释乐》中叙述:“大箫谓之言,小箫谓之筊。”

晋朝的郭璞为排箫作了注解:“箫大者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长尺二寸。”

1978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淅川县下寺一号楚墓发现一支春秋中晚期的石排箫,白色,近似汉白玉,以石料制成十三个管身长短不等的编管,并依次递减,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排箫实物。

1978年,在湖北省隋县曾侯乙墓出土两支战国初期的竹制排箫,也是由十三根长短不等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个竹夹缠缚而成;形制与河南淅川县下寺一号楚墓出土的石排箫相似,但相应的管长有别。上述两种实物都是属于单翼形的早期排箫。

排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隋唐的九、十部乐中,清乐、西凉、高丽、龟兹、疏勒和安国等诸乐部即已使用之。

唐代以前,排箫通称为箫。唐宋以来,由于单管竖吹的箫日渐流行,为了与之区别,便将编管箫称为排箫。唐赵璘《因话录》中记载:“古箫,都下所谓排箫是也,今箫管乃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唐杜佑《通典》所载:“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这是一种等管形制的排箫,各管长度相同或稍异,但在管内以蜡封底,蜡底的高低形成上端管身的长短,因而可以吹出不同的音高。

元明两代,排箫演变为精致的椟箫。大多为十六管,箫管外有木架外壳,上漆,描绘金凤。明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记述:“元史乐志排箫有椟,每架黑漆抢金鸾凤,今之排箫亦然,惟饰以朱漆耳。”

到了清代,排箫才由依次渐短的单凤翼,改为对称的双凤翼形制,并且按律进行编管,箫管外沿用元明时期的木制套架,木架外壳上朱漆,描绘金龙。

排箫的管数与长度经过历代的流传发展,其形制、大小有别,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箫”、“雅箫”、“颂箫”、“舜箫”、“会”、“籁”和 “比竹”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对排箫有这样的描述:“其形参差,像凤之翼。”;陶注云:“其形象风之翼,十管长二尺”。

所以,排箫还有“参差”、“风箫”、“凤翼”、“短箫”、“云箫”和“秦箫”等称谓。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批把条》中提到:“琵琶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说明了琵琶的形制与天地人、阴阳五行以及季节是相对应的。
  •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管弦乐队中应用。
  •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由于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芦挖制而成,所以属于“八音”中的匏类乐器。考古学家发现2,400年前诸侯国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
  • 考古学家发现笛的历史遗迹,是在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这是一种以鸟禽肢骨所制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