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凡間的仙樂——二胡

font print 人氣: 2942
【字號】    
   標籤: tags: , ,

據史料記載分析,唐代出現在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奚部落中的「奚琴」,可能是現在胡琴類樂器的前身。宋朝陳暘《樂書》(公元1101年)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

「奚琴」又名「嵇琴」,這個樂器自唐宋以來在文獻中屢有記載。例如:唐代詩人孟浩然〈宴榮山人池亭〉詩中就寫有:「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過」的詩句。「嵇琴」當時並不是用弓拉奏,而是以竹片摩擦琴弦為演奏方式。

「嵇琴」在宋代被普遍運用於民間器樂演奏活動以及宮廷宴樂中。當時,有這麼段故事,在一次宮廷宴會上,樂工徐衍以「嵇琴」演奏樂曲,賓客一邊品著美酒一邊聆聽樂曲,興緻正高昂時,「嵇琴」突然斷了一根弦。

二胡(Fotolia)

此時,徐衍也不換琴神色自若地繼續演奏,將原以兩根弦演奏的樂音,僅用一根弦演奏,賓客們對 徐衍冷靜鎮定、急中生智的臨場反應讚譽有加,於是將這種獨弦演奏的方式稱為「一弦嵇琴格」。

這段故事被紀錄在《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中:「熙寧中,宮宴, 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自此始為『一弦嵇琴格』。」

另宋人沈括(1031~1095)的《夢溪筆談》中敘述:「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如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於是「嵇琴」始有胡琴之稱。

拉奏時將弓毛置於雙弦中(維基百科)

《元史.禮樂志》描述其形制:「胡琴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另在《馬可.波羅行記》中亦記載1278年蒙古軍隊排好隊伍等待打仗時,兵士們唱歌並奏二弦琴;甘肅榆林石窟第十窟中的元代壁畫中,有一伎樂天持奏拉弦樂器,這個樂器卷頸,二弦,以弓奏之,與今天的二胡形制已很相近了。

明清以後,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隨著各種地方戲曲的發展,胡琴亦成為民間戲曲、曲藝音樂的伴奏,和江南絲竹等器樂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二胡是現代的名稱,過去民間多稱它為胡琴或南胡,後來依其地區的差異而發展出許多不同類型的胡琴類樂器,如:板胡、京胡、椰胡、四胡、墜胡、嗡子以及胡胡等。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在世界上音樂學院的聲樂教育,基本上教的是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美聲唱法。而在中國古代,有比這種美聲唱法更好的聲樂技術。
  • 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廣為民間所傳頌。他任左拾遺時,寫了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
  • 唐朝末年,有一位大臣名叫徐彥樞,在他的身上曾發生過一樁神奇的事件......
  • 王世盈為人治病,絕對不收取別人任何的醫療費,所有的藥物都是王世盈自己配好,完全不為自己謀取絲毫的錢財。長期以來,他治好了無數骨折患者,口碑極好。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