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凡间的仙乐——二胡

font print 人气: 2942
【字号】    
   标签: tags: , ,

据史料记载分析,唐代出现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中的“奚琴”,可能是现在胡琴类乐器的前身。宋朝陈旸《乐书》(公元1101年)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

“奚琴”又名“嵇琴”,这个乐器自唐宋以来在文献中屡有记载。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宴荣山人池亭〉诗中就写有:“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过”的诗句。“嵇琴”当时并不是用弓拉奏,而是以竹片摩擦琴弦为演奏方式。

“嵇琴”在宋代被普遍运用于民间器乐演奏活动以及宫廷宴乐中。当时,有这么段故事,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乐工徐衍以“嵇琴”演奏乐曲,宾客一边品着美酒一边聆听乐曲,兴致正高昂时,“嵇琴”突然断了一根弦。

二胡(Fotolia)

此时,徐衍也不换琴神色自若地继续演奏,将原以两根弦演奏的乐音,仅用一根弦演奏,宾客们对 徐衍冷静镇定、急中生智的临场反应赞誉有加,于是将这种独弦演奏的方式称为“一弦嵇琴格”。

这段故事被纪录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中:“熙宁中,宫宴, 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格’。”

另宋人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中叙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如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于是“嵇琴”始有胡琴之称。

拉奏时将弓毛置于双弦中(维基百科)

《元史.礼乐志》描述其形制:“胡琴犹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另在《马可.波罗行记》中亦记载1278年蒙古军队排好队伍等待打仗时,兵士们唱歌并奏二弦琴;甘肃榆林石窟第十窟中的元代壁画中,有一伎乐天持奏拉弦乐器,这个乐器卷颈,二弦,以弓奏之,与今天的二胡形制已很相近了。

明清以后,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随着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胡琴亦成为民间戏曲、曲艺音乐的伴奏,和江南丝竹等器乐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二胡是现代的名称,过去民间多称它为胡琴或南胡,后来依其地区的差异而发展出许多不同类型的胡琴类乐器,如:板胡、京胡、椰胡、四胡、坠胡、嗡子以及胡胡等。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现在世界上音乐学院的声乐教育,基本上教的是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美声唱法。而在中国古代,有比这种美声唱法更好的声乐技术。
  • 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广为民间所传颂。他任左拾遗时,写了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
  • 唐朝末年,有一位大臣名叫徐彦枢,在他的身上曾发生过一桩神奇的事件......
  • 王世盈为人治病,绝对不收取别人任何的医疗费,所有的药物都是王世盈自己配好,完全不为自己谋取丝毫的钱财。长期以来,他治好了无数骨折患者,口碑极好。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