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祈禳 妖木為移

作者︰佚名
font print 人氣: 453
【字號】    
   標籤: tags:

三國時,吳國有個人名叫葛祚,擔任衡陽太守。他在任期間,德高望重,百姓平安。但是,在他將要調走時忽然聽說,最近郡內有一段又粗又長的大木頭橫在江上。不僅妨礙船隻的航行,而且它還興妖作怪,橫生災禍。

老百姓從江裡行船經過時,得事先對它祭拜,它就沉入江底,讓船隻渡過;如不事先祭拜,它就浮在水面,即使繞彎迴避,它也會來撞翻船隻。

葛祚得知此事來到江邊向天祈禱說:「我為官清正,一心為民,不允妖木危害百姓。我還沒走妖木就來了,雖然我明天就要調離衡陽,但在任一日,也必須除去百姓疾苦。明天我先率工匠、帶斧鋸,斬鋸妖木,然後才能安心離去。敬請神明,保佑我順利滅妖!」

就在當天夜裡,江邊的老百姓聽到江中有喧嘩熱鬧的聲音。

第二天早上,葛祚帶著工匠們來江邊時,附近的百姓高興的說:「那段妖木,昨天夜裡已經被神仙鋸斷成若干截漂流走了!」

從此以後,在這段江中行船便暢行無阻,沒有傾覆之患。

衡陽的百姓為感念葛祚的官德,立碑寫道「正德祈禳,妖木為移」。

源自《搜神記》 #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鈕婆婆有個孫子叫萬兒,才五、六歲就跟著祖母一起到了關家。關家也有個男孩子,名字叫封六,年紀和萬兒差不多....
  • 阮孝緒從小很孝順,個性沉靜。十五歲時,父親曾勉勵他用功讀書,但他卻說:「我希望....
  • 清代,山東福山縣人安某,確有速行奇技,他一天可走五百餘里,人們稱他為「安飛星」。他也沾沾自喜傲視於人,甚至還常常仗技欺人....
  • 這正應驗了老百姓常說的話:是你的東西丟不了,不是你的別爭,爭也爭不來。老天有眼.....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