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過自新 行善改運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822
【字號】    
   標籤: tags:

明朝時江蘇江陰有個叫張畏岩的人,學識豐富,很擅長寫文章,在當地頗有名氣。萬曆甲午年,他參加科考結果榜上無名,於是就在榜前罵主考官有眼無珠,不識有才學的人。

這時有一位道人在旁聽了便微笑說:「這位相公,我看你的文章一定很差!」張畏岩立即又遷怒於道人:「你憑甚麼笑我?你沒讀過我的文章怎麼知道不好?」

道人說:「我聽說做文章的關鍵在於要心平氣和,現在聽你罵考官,你的心中非常不平,文章又怎麼可能寫好呢?」張畏岩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誠心向他請教。

道人說:「文章固然要好,如果命中注定榜上無名,文章雖然精巧,也沒有甚麼幫助,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轉變自身才行。」張畏岩問:「怎樣轉變自身呢?」道人說:「如果能夠秉承天命行善,還有甚麼福報不能得到呢?」

張畏岩嘆息著說:「我是個貧窮的讀書人,哪有錢做善事?」道人回答:「行善修德,重要的在於心,要求我們心中時刻存有善念,在品德上更加謙虛謹慎,常存幫助別人的心。行善的動機要純,一切遵天理而行。比如謙虛做人的例子,這並不需要花錢,你完全可以做到。那為甚麼不反省自己而要罵考官呢?這就是你的過失了。」張畏岩因此感動悔悟,向道人致謝。

從此之後,張畏岩一心向善,嚴格要求自己注重修身,成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還給鄉里人辦學講學,教化他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並常向周圍人勸善,受到人們的稱讚。

三年後的一天,張畏岩做了一個夢,夢到進了一間很高大的房子,裡邊有一本名冊,名冊內有好多空格缺名,他就問旁人:「這是怎麼回事?」

那人告訴他:「這是今年秋榜錄取的名冊,原本名冊有名的,如果這三年當中他沒有過失,他的名字才得保全。這些缺行,都是本應中舉的人,因有缺失所以將名字除掉了。你這三年來,修身向善,可以補進去,如果能堅持不懈,將來更是福德無量,希望你能自愛。」

這一年的科考,張畏岩果然中榜,後來為官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有句話說「舉頭三尺有神靈」,是說神明無處不在,人的一切思想行為,神明都在監察著,因為一切都逃不出天理的安排。天道佑善,因行善利人而蒙恩多福,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其實,人無論身在任何一個階層、行業、環境,都可以做好人、行善事,任何時候都能夠保持善念,他的福分才會往更長延續,才會擁有光明、美好的未來。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面獅,是川漢一帶名聲很大的一位俠客。他臂力過人,能舉千斤,但長相看來身材瘦弱,面孔白皙,臉廓像獅子...............
  • 鈕婆婆有個孫子叫萬兒,才五、六歲就跟著祖母一起到了關家。關家也有個男孩子,名字叫封六,年紀和萬兒差不多....
  • 有一個地方到處都是高山深谷,懸崖峭壁,自然環境非常險惡。當有人從這裡的山下經過時,忽然就會飛升到高高的樹頂,遠遠望去,好像飛仙升騰,但不一會兒便無影無蹤.....
  • 思兢生在武則天當政時期,為人聰明精細,有勇有謀。有一年,一個仇家控告崔思兢的堂兄崔宣謀反,這個罪名可不輕,一經查實就會滿門抄斬。朝廷收到控告狀後,委派御史張行岌主持審理這件案子。張行岌接手後,先派人把崔宣看押起來,準備著手進行調查。
  • 清代,山東福山縣人安某,確有速行奇技,他一天可走五百餘里,人們稱他為「安飛星」。他也沾沾自喜傲視於人,甚至還常常仗技欺人....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評論